​​《活着》就像一位诗人曾说过: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真实。余华笔下的故事,太过真实了,也显得太过残忍了。

小说讲到人民公社化的那段时,我突然想起了我奶奶。我爸以前经常会给我讲他小的时候发生的事情,然后也会讲一些奶奶小时候的事情。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奶奶小的时候,那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大伙儿手头粮食不多,还得上交。

农民每天也都吃不饱,穿不暖。

她那个时候还小,每天只能喝点玉米面的粥来充饥,还是那种放了很多水的。在奶奶家的天井里,有一块石磨,是磨豆子的,没有豆子的时候,上面晒着一圈圈的地瓜干,大人们晒好了留着去卖钱或者交共。奶奶太饿了,她趁大人不注意,偷偷拿了一块最小的,攥在手里,飞奔了出去,结果被大人撞见了,追了两个胡同才追上,硬生生的掰开奶奶的手,一把夺了过来,放回了磨台,上面沾有奶奶刚才紧张出的汗。爸爸小的时候能稍微富足一点,但是平时也只是喝点面疙瘩汤充饥,滴两滴油能做一大锅,面不多,大都是面汤。只有在过年的时候能吃上肉,奶奶会切很小点的肉,包上一大块面粉,一人分一个,都能高兴好半天不舍得吃。听我爸说,一般都是老小吃的最快,吃完看看老大,老大还没吃完把剩下的掰一半再给他。听我爸爸讲,他小时候为了挣钱会在下午放学去山后抓蝎子,大的三分小的两分。

福贵太惨了,真的很惨,要么为什么说余华残忍呢,他用平淡的字句一点点的表现了那个年代人民的生活,不煽情,却足够令人感伤。

余华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在福贵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太多的不幸和分离,他的双亲,儿女,妻子,女婿,孙子都在一个个的离他而去,而他始终是那个送别的人,到最后孤身一人,只剩一头老牛陪伴着他。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个头发去承受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我相信,《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活着。当然,《活着》还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来时如何熬过来的。

或许福贵他是苦难的,但他自己认为他也是幸福的。他有着他认为全世界最好的妻子,最好的子女,最好的女婿和孙子,还有一头老牛。这些人构成了他生活的点点滴滴,让福贵在夕阳黄昏下,回首一生,依然觉得幸福,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