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黄疸,很多家长都不陌生,这两个字也可能是很多父母的噩梦。孩子出生没多久,就发现皮肤发黄愈加,又被检测出黄疸指数高出正常水平,然后医生说孩子有黄疸需要吃药或者住院照光。

    十月怀胎,各种担心受怕,好不容易见到宝宝,刚在怀里抱了几天,还没看够,就被抱进了新生儿区病房,蒙住眼睛,孤零零的躺在保温箱里,全身被蓝色的光笼罩着。看到这样的情形,很多父母都是伤心欲绝,初为人父人母的欣喜烟消云散。

    给那么多家庭带来伤痛的黄疸,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刚出生的宝宝那么多黄疸?

    在胎儿期间,孩子的氧气靠妈妈通过脐带供应,氧分压比较低,所以会有更多的红细胞来搬运氧气,等孩子出生后,他有了自己的呼吸,氧气供应大幅增多,他就不再需要那么多红细胞了,所以大量的红细胞要被破坏掉,破坏掉的红细胞会释放血色素,血色素分解最后会产生胆红素。

    另外一方面,因为身体发育不完善,尤其是早产儿,他们身体处理并将胆红素排出去的能力也不足,所以就更容易导致血里的胆红素增多。胆红素是橙黄色的,所以孩子看起来黄黄的,这就是黄疸了。

    黄疸是新生儿非常常见的现象,好在大部分是正常的生理性的,一般在2周左右会消失,不会给孩子造成危害。但有一小部分孩子,因为早产、溶血、感染、喂养不当、或者胆道堵塞等原因,胆红素产生得特别多,或者代谢、排出特别慢,导致血里的胆红素特别高,持续时间特别长,那就可能是病理性的黄疸。

    病理性黄疸主要的危害是未结合的胆红素可能会损害大脑神经,也就是大家说的核黄疸,一旦出现核黄疸,就可能出现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核黄疸并不多见,大部分的病理性黄疸也都不会导致这个问题,但因为核黄疸后果很严重,所以医生不敢对病理性黄疸掉以轻心。

    那病理性黄疸该怎么治呢?

    因为黄疸的原因不外乎胆红素产生多了或者胆红素代谢、排出慢了,所以治疗病理性的黄疸也主要从消除病因及促进排出两方面着手。

    对于感染、喂养、胆道堵塞等病因,自然应该针对病因做处理,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黄疸,把未结合胆红素降下来,就可以消除神经损害的风险,所以新生儿黄疸一旦达了不安全的范围,就需要治疗了。

     目前认为,对于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是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蓝光可以将孩子体内的可能危害神经的那种胆红素,转化成一种可以直接从胆汁和尿液排出的胆红素,从而达到退黄的目的,照蓝光也是目前新生儿黄疸最常用的治疗方式。  

    但并不是所有的病理性黄疸都要照光,什么情况才算不安全,需要照光,也不能一概而论,而是需要在了解胆红素水平的基础上,由医生综合孩子的胎龄、出生体重、一般状况等因素来决定。在国内的医疗环境下,因为医患关系紧张,而核黄疸的危害又特别大,所以光疗标准往往放得松一些。

    通过光疗,绝大部分的黄疸都可以降下来,但也有一些孩子需要配合一些其它治疗,比如免疫球蛋白,特别严重的,比如溶血引起的黄疸,还可能需要进行换血治疗,这些都是医生才能做的决定,家长所要做的就是听从医生的安排。照光通常需要在医院里进行,而且新生儿通常都住在隔离病房,导致孩子和父母分离,所以很多家长都期望有一些不用照光的方法,比如晒太阳、吃中药。

    晒太阳是能帮孩子退黄的,但小面积的暴露效果很有效,大面积的暴露孩子无法保暖,而且直接让新生儿暴露在阳光下,紫外线还会损伤孩子皮肤,所以不建议通过晒太阳来给孩子退黄。

      中药是国内特有的退黄方式,比如茵栀黄普遍用于黄疸的治疗,这个药既有注射液,也有口服液和颗粒,直到最近,药监局才禁止将茵栀黄注射液用于婴幼儿,但口服液和颗粒依然不在被禁之列。所以,即便上市前没做过严格的临床药物试验,茵栀黄依然会是很多中国孩子来到这世上吃的第一种“药”。

    [但我不建议使用中药,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无论是注射液还是口服药,都不建议用。]

    所以如果孩子有黄疸,家长能做的就是尽量频繁按需喂养,让孩子多吃多排便,同时观察孩子黄疸变化情况,按医生的意见去复查监测,有黄疸加重,不吃奶,反应差,大便发白这些情况及时去医院,至于要不要照光,要不要做其它检查查找黄疸原因,听医生的意见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