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今天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 武志红 武志红 , 作者 武志红主创团

小年说

有很多人认为自己无趣,既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也没什么爱好,就像笼子里的小鸟,一直活在控制中。

试着去接纳那个无趣的自己吧,与其抱怨、羡慕,不如花时间去创造一些属于自己的小乐子。

推荐给你,静夜思。

对不起,我只能无趣纠结地过一生

来源:武志红 | ID:wzhxlx

作者:冰千里

1

在心理行业待久了,见过许多来访者,跟我一起探讨各种各样的问题。

除了大家想象到的抑郁、失控之外,还有一些问题,看似没那么痛苦,却总困扰着一些自律的成功人士。

那就是:无趣、纠结、过于控制。

我有个来访者柳叶,因为太自控而陷入焦灼。

36岁的她是一家合资企业的项目经理,她的部门业绩显著,常被评为先进,柳叶个人也屡获表彰,每个年度大会都是她风采照人的时候。

柳叶的生活也安排得井井有条,什么瑜伽健身、购物陪孩子、探望朋友等。

什么时间做什么事,都尽在她的掌控。

她说:“我甚至决定好了明晚餐桌上出现什么菜”。

“但这一切很无趣很紧张,也很有压力。”柳叶神情黯淡,“我不允许失控,生怕每件事都做不好。”

“那,你觉得怎样才有趣呢?”我不知趣地问。

她想了一下说:

我想要那种鲜活、放松、不需要做计划的生活,我羡慕那种有趣、有意思、好玩的人生。

但我恰恰却刚好是个无趣、不懂变通,有时候连个玩笑都开不起的人。

那一下,我大概知道,她代表了这一大类群体:

他们看起来细心、谨慎、优秀、稳定,甚至因此而被人尊敬和羡慕。

但他们的内心却是另一番景象:

不放松、乏味无趣,像笼里的鸟儿,一边望着蓝天白云,一边纠结着眼前没有变化的生活。

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不认可,向往自由洒脱,羡慕那些活得很任性的人。

但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

他们自以为的无趣,不是外界给他们的定义,而是他们的自我评价。

这些自我评价,让他们难以享受当下,而是一边批评着自己太紧张,一边却不敢脱离目前的状态。

要是真的给他们放个假,他们反而无法适应,一边放假,一边还心系工作。

像柳叶一样的“无趣”群体,在当代社会随处可见。

在宣扬有趣的文化氛围里,他们反而又忙碌又压抑。

2

无趣的人生,是如何诞生的呢?

不得不承认,有些人就是很难做到所谓的有趣。

旅游、发呆、游戏等休闲娱乐,变成了无用之物。

即使他们真的去旅游了,内心也会惦记着工作、家庭、生活,根本难以真正地放松下来。

而这种紧张兮兮的模式,其实从小就形成了。

那个年代的父母忙于生计,为养家打拼,做的都是不得不做的事,他们很少有自己的喜好,也很少有开心的时候。

很多人回忆早年,印象中都是父母皱眉的样子。

这些家庭并没有太严重的抛弃和创伤,有的只是这些点点滴滴的传递:

要做对的事情,要做正确的事。

这是他们在那个年代不得不采取的高效策略,只有这样做他们才能养得起整个家庭。

但却也不知不觉地把这样的价值观,传递给了下一代:

要做一个有用、有功能的人。

于是当你也这样做时,你是被鼓励的:

比如你考出好成绩、乖乖按时起床、帮忙做家务的时候,你都会看到父母欣慰的笑,眼神充满温情,还有肯定和欣赏。

而当你做有趣休闲的事情时,你会被打压:

这在咨询室来访者的故事里,经常听到。

有的放学没写作业先去喂猫咪,爸爸一脚踢得小猫哇哇叫;

有的第一次把小人书里的故事读给爸爸听,却被爸爸抢过来撕成了碎片;

还有一个来访者出去玩拿了家里钥匙,父母回来没法进门,当她开开心心跑回家,却被妈妈一个巴掌甩在脸上……

在父母看来,看小人书、喂猫、出去玩都是不务正业,拿个好成绩才是王道,才是正事,才能体现自己的功能。

而在这种教育下,孩子们也会慢慢发现:

比起做些有趣放松的事情,做“正经事”、做个有功能的人,我们才不会被打被骂被嫌弃,还会被爱。

这时“无趣”有一个明显的好处,那就是不被责难。

这个好处不断地被强化,甚至变成了这些小孩的成长模式——做个有功能的人。

例如要做有用的事、要谨慎少出错,要满足“成绩好”“听话不惹事”“做家务”等等功能。

这会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很自然地保持一种压力状态,避免出了错被批评,被取笑。

3

尽管“无趣”不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它有时候是一种挺大的困扰。

随着社会文化越来越提倡自由、独立、个性、洒脱、有趣味,无趣似乎成了鄙视链的底端,而我们小时候那个喂小猫、读小人书的人格,也开始蠢蠢欲动。

我们开始做出种种反抗:破坏、爽约、违抗、故意迟到、对孩子放任、对伴侣攻击等。

而更痛苦的一点是:对自己过去生活方式的打压。

攻击性转向了自己,对自己的懦弱、胆怯、迎合、乖巧愤怒不已,好像那么多年都白活了。

干嘛对自己这么苛刻?

干嘛非要追求什么成功?

干嘛在意别人的评价?

干嘛活得那么束缚、无趣、纠结?

甚至有的人一股脑放飞自我,开始离婚、辞职、离开体制、荒废自己。

但折腾到最后,却收获不了内心的爽快感,反而困在各种后果里,无所适从。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来告诉你,在追求自由有趣的路上,你跑偏了。

从什么时候开始跑偏的呢?

从你想要把那个无趣的功能型的自己排挤出去的时候,你就离真实的自我、真实自我下的趣味,越来越远了。

而只有你用整合的眼光,去接纳那个完整的自我,我们才可能真正放松下来,感受到自己的趣味。

4

无趣人生,接纳从何说起呢?

我可以说,不仅要接纳,更要去感恩这种无趣、这种功能性。

没有这个功能性的你,你可能活不到今天。

试想5岁的你被责令不许看漫画,你若坚持会怎样?轻一点会被不认可,严重的会被打被骂被羞辱,在感觉上这些都很糟糕。

你或许会说“那又怎样,大不了忍受打骂,但我做了喜欢的事情呀”,我敢打赌,5岁的你一定不这么认为。

因为那时你需要的不是漫画,而是安全。

安全的基本要素就是身边这个人至少不伤害你,那一刻安全稳定的需要远远超过自由的需要。

所以, 「功能型的自我」是来保护你的,不是隔离和压抑你的。

有了他,你会有以下获益:

安全。

你只需要认真一点、负责一点、谨慎一点、自律一点,就不会失控,就没有人打骂你,就不会失业、离婚,就不会失去关系里的位置。

价值。

功能型的你尽管被认为无趣,但却很专注,更容易出成绩。

就像你当年考双百一样,在父母老师表扬你、同学羡慕你的时候,你是享受的,那一刻就是有价值,就是有种被爱的感觉。

你一定会说,我要的不是因为我优秀才被爱,而是爱我本身!

在说这话时,你的潜意识就在否定自己的优秀和努力。

要知道,被爱是一个整体的事情。

优秀不是你被爱的唯一原因,而是融合在你的整个人的感觉、精神面貌、气质里,和其他种种你的本质一起被爱。

你若觉得优秀只是个附属品,那就太狭隘了。

相反,你的优秀值得你去珍惜,甚至炫耀。

因为在里面你成就了自我,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尊重,这,就是无需置疑的价值感。

5

只有真正接纳了这个功能型的、无趣的自我,才更加灵活。

你需要做的只有两点。

首先,善待功能型自我。

不管你觉得自己是无趣乏味的,还是努力优秀的,还是自卑胆小的……这都是你,因为这个“你”,你才走到了探索潜意识的今天。

我的临床咨询经验一再证实:越是接纳我们嫌弃自己的部分,就越不被这些部分所掌控,才越可能平静和放松。

甚至包括你的“症状”。

比如抑郁和恐惧,比如网瘾、酗酒、拖延,它们也是功能。

在你无法面对湮灭般的痛苦时,是它们起到了缓解作用,网瘾和酗酒让你在精神崩溃的时候活了下来,拖延和抑郁让你有了休息的空间。

你要做的不是丢弃它们,而是善待它们。

第二,寻找那些你忽视的乐趣。

其实有趣的成本没有那么高。

不需要你离职离婚,也不需要你在很忙的时候辞职或休假旅游。

你不必听从主流定义下的有趣,也别小瞧人追求快乐的能力。

有次我去参加家长会,发现每张课桌都有“雕刻文化”,它们被歪歪扭扭刻在桌面上、桌洞里,各种搞怪和饶有生趣。

我在想,当年鲁迅先生刻的那个“早”字,除了激励斗志外,一定也很有趣味吧。

孩子们在枯燥和压力中不停地寻找乐子。

你也一样,在乏味的工作生活中,也会创造独属于自己的小乐子,不管它们多么微小,不管外人看来多么木讷和无趣,但与你而言,就是有趣的、好玩的。

也许是做饭的时候奇思妙想,做了道新菜;

也许是加班到凌晨1点,完成方案的充实感;

也许是读书时,捕捉到一个扎心的句子或感悟;

也许是刷到好看的视频,默默收藏反复地看……

在看似无趣、荒芜的人生里,只要你细细观察自己,就会发现,你的乐趣只是不那么符合主流,但也确实让你很快乐。

所以,继续做一个“无趣”和纠结的人吧,没什么大不了的。

而且当你接纳了这样的自己之后,你将更容易发现自己独自的乐趣,并且挪出原来自我否定消耗的精力,去营造一个更加具有个人趣味的生活。

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自由和爽快啊。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