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其实中国根本就没有这种做作的、所谓的“深夜食堂”。

要说有,那就是夏天夜晚的路边摊和大排档,啤酒加烧烤,一群人光着膀子在那胡吃海喝、谈天说地。桌上摆满了喝空的啤酒瓶,脚下是积累多年的油腻污垢,前一桌人留下的纸团串签食物碎屑,酒食热气混杂,闻一下竟然觉得很带劲。

管你白天做什么工作、有什么心事,撸上宵夜的这一刻,整个世界都是你的。

来说说日版的《深夜食堂》吧。

在东京的某个巷弄深处,开着一家午夜12点营业的食堂,店主是一个脸上有刀疤的沉闷的男人。

从白天的繁忙工作中脱离出来的人们,卸下一天的疲惫,在这里喝着小酒,吃着暖胃又暖心的食物,谈论着各自的生活,分享着彼此的遭遇。

在食物的香气里,在深夜特有的幽静和食堂内的袅袅暖意间,一出出充满人情味的故事被娓娓道来。有悲有喜,暗合着食物的酸甜苦辣。

美食,成了这些人在忙碌生活中最大的安慰。

我在想,为什么一定非得是深夜食堂呢?而不是什么早上或者正午食堂?

原因可能是因为深夜是一个人最孤独的时候。

而在深夜这样最孤独的时刻,美食的治愈力量便显得更为突出了。

记得有句话叫做:孤独的人要吃饱饭。

对于疲惫的都市人来说,异乡拼搏的不易或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深夜的时候能吃上一顿美味的食物,绝对是对他们最大的慰藉了。如宫崎骏所说:食物有强大的治愈能力。

很多时候,再多的心灵鸡汤,都比不上一顿饱饭更有治愈性。就像我们常说:如果有什么事是一顿饭解决不了的,那就两顿。

说到美食对孤独的慰藉,阿谷君就想起了另外一部电影《南极料理人》。

在冰天雪地、寸草不生的南极科考站,生活着8位执行观测任务的工作人员,其中有一位叫西村淳的厨师。

仿佛被扔到了世界的角落,孤独的八个人面对的只有漫无边际的风雪。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可以想象生活是有多么乏味和枯燥。除了每天必要的工作以外,“吃”就成了他们生活中最大的一件事。

厨师西村淳每天变着花样地为大家做各种美食。似乎填满了大家的胃,便也填满了大家的心。每次看到大家吃饭的镜头时,阿谷君的心里也会感觉到一丝暖意。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大家才可以短暂地忘记零下几十度的低温和无处不在的皑皑白雪。

有一幕我印象特别深刻,基地的拉面被吃完以后,半夜睡不着的队长把西村淳戳醒,伤心不已地说:我这个人呐,就喜欢吃拉面,没有拉面,我的人生就没有乐趣了哇…说着说着就像个委屈的孩子一样哭了起来,反复喃喃地说,我只要面就好,不是拉面,没得叉烧也没关系……

美食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食物,它更是八个人对抗孤独的手段。

2012年的时候,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特别火。

现在回想起这部纪录片,阿谷君的味蕾还依然在蠢蠢欲动呢。

它展示了制作美食的技艺以及它们的制作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展现了老百姓们的生活,有着地地道道的中国特色。

所谓“食色性也”,不分阶层、不分民族、不分年龄的人们都离不开食物,“吃”永远是我们生而为人首先要考虑的第一件事。

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实则盛满了我们的人生。

对于《舌尖上的中国》,有一种评价阿谷君特别赞同:“乡愁”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从南方到北方,从国内到海外,所谓最好吃的菜是妈妈做的菜,最好的东西是故乡的东西,最好的回忆是童年的回忆。《舌尖上的中国》勾起的不光是对美食的垂涎,还有流泪的冲动。

这也许便是美食的终极力量了吧,它并不仅仅只有在深夜、只有在我们孤独落魄的时候才能安慰我们,而是它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融入到我们的血肉里。

美食,反映的其实是我们的人生,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就像阿谷君认识的一个刚毕业的单身姑娘,一个人离家在城市里打拼,虽然生活过得艰辛,却依然会变着花样地给自己做一些好吃的。

她说,认认真真地给自己做一顿好吃的,吃完就觉得特别开心,好像生活里的那些不如意什么的都不算事瞬间烟消云散了。

美食其实并不仅仅只是食物本身这么简单,它是我们的生活本身。

像毕业当年和同窗好友喝得酩酊大醉,那顿散伙饭代表的是我们希望彼此在以后的日子里能过得越来越好。

你是否记得在某个加班到凌晨的深夜,给自己点了一顿麻辣小龙虾,吃得稀里哗啦,不知道是被辣哭了还是因为伤心难过。但是你想,生活已经这么艰难了,总会慢慢变好起来的吧。

你是否记得第一次和喜欢的人一起吃的那顿饭,紧张又兴奋,吃得小心翼翼,心思全不在饭上,后来发现自己根本就没吃饱。

……

不管吃的是什么,每一缕热气,都是真实的人间烟火,都是我们切切实实在过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