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于媛媛

独家授权语文月刊发布

和秋有个约定

赤峰新城红旗中学  于媛媛

 

四季里,还是更喜欢秋。

郁达夫《故都的秋》里,老北平的秋味浓得化不开,情到深处,自是感人。

许多年,每到秋来时,必回老家深山里,将自己的心放空,只有眼中的五色斑斓,只有风过的谷香阵阵,只有脚下落叶瑟瑟……

秋的天,总是蓝得无法无天;那中午的日头,总是将人烤得无处可逃;田野里,场院上,尽是忙碌的人们;阳光下,那刚掰出的散落垄沟的玉米更显得金黄了;犁划过,土豆们纷纷露出了影,静等着人们拾进篮子里;就是坡地上的黄豆最开心了,这不,好多裂了口笑呢!镰刀轻碰下,“噼啪”着一跃跳入杂草间,没有踪迹。

年少时,中秋假就是农忙假。将书包一丢,扎进了场院,躲个猫猫,打几个滚儿,或是上谷垛顶上“大”字形躺着,阳光很暖,眯上一会儿,偶或做个美梦。秋日的场院,左邻右舍的叔叔姨们,手里的谷穗纷纷落下,活儿干得麻利,倒不耽误“打情骂俏”。一旁的我们虽听不懂大人们的玩笑,倒也听着有趣,总是比书本上的生动些。热闹的场院,几家的都聚在一起,几家轮着用场院,总是忙碌的。

傍晚时,起风了,大人们就开始“扬场儿”了。试试风向,小小的“扬”几下,把握好尺度。风过,扬起,谷落,饱满的、金黄的谷子,着是喜人。小孩子这时是帮不上什么的,只拿了扫帚在周边候着,偶尔扫几下。最是喜欢收黍子粒了,滑滑的手感,一想到加工后的蒸出的黏黏香香的豆包,竟有口水流下了。秋天,太阳落得快。场院的活没忙完,就要拉了长长的线,用小木棍支起昏黄的小灯炮,随风小晃着,人影攒动。秋夜,凉了些。星星,似也笼上了寒气般……

老家大多种植棒子,每每掰棒子时,总是感觉自己个子再高点就好了。因为那似枯未枯的叶子,总是割在脸上,火辣辣的。后来的棒子秸先割倒了,人稳稳地坐其中,掰下了随手一丢,倒觉得是件幸福的事了。日头不要太毒,手上带着母亲的旧手套,眼见着掰好的如小山一样的玉米,真有成就感。一日下来,没了春天时拔草时的疲惫,竟还有点兴奋。秋天,果然是不一样的。收获,总是快乐的!

离开老家多年了,再也不回去收秋了。田地已经成了跑马场,父母也已去了城里,已经无“秋”可收了。我总是在秋来时,惦着去农贸市场,要准备秋储了。其实自己也懂得,随时就可买到的葱,真得没必要在秋天存储了。可自己似乎不是在存储大葱,倒更像存储着秋的情结。临近十一假期,趁了阳光正好,急着买上两大捆大葱,开始晾晒了。小区里的晾晒要追着太阳,安放好后,也要时时照看。小区里晒葱,需耐得性子,因为每日的日照时间有限。傍晚,总记得要翻动。也有心堵的时候,清晨里望向葱堆,怎么竟似少了几根?走近细看,那残留的浮土,是就葱丢失的铁证。如若遇了阴雨连连,葱就大面积的腐烂了,小小心疼后,也生出了再不秋储的想法。可,来年大葱上市时,又忽冲冲地奔去,全然忘了之前的伤……葱晒好后,要三三两两的绾好,这是从母亲那学来“老法儿”。去皮后的葱白白的,直直的,排列整齐,整装待发。那日一老者路过,热心道:丫头,皮不要都去了,不然冬天里又要掉一层,可惜了!老人转身,我竟感动不已,怎的竟有了似熟识的乡里乡亲般亲切?恍若回到了儿时的场院,回到了那喜悦的忙碌里……

秋来了,应该带了孩子去田间地头走走,让他们近距离的体会“收获”的意义,让他们走入最真实的“秋味”。不防带上锄头,去地里翻土豆吧?一遍遍翻动,偶尔找到农人秋收遗漏的土豆,哪怕只是小土豆……试图让他们懂得,曾经生活的艰辛与秋收的幸福!

叶落,风起!又惦着秋收了!

文章转自:

本文系转载,原作者:告知帮您署

本文由语文阅刊(yuwenyuekan) 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