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匆匆,转眼之间又是新年,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人们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时刻,忙着收获,忙着播种。

按照家乡的惯例,要过了正月十五,这个年才算完整地过了。这样算起来,我已经有三年没有完整地过个年了。要趁这个机会,好好地再次体会过年的味道,我这样想着。

说起过年,“围炉”该是每个人都会想起的。在闽南地区,除夕之夜的围炉也是必不可少的。经过一下午的忙碌,年夜饭在拜过天公之后,终于摆上了饭桌。记得以前小时候,我着急想吃,拿起筷子就奔着菜去,每次都被老妈打回去,等老爸都坐好了全家都到齐了才能动筷。吃也是有讲究的,年夜饭的第一筷一定要夹韭菜炒豆腐,不吃也得夹了嚼两下才可以。我问老妈为什么,她说,没有为什么,习俗就是这样的。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没有缘由,只要照做。

从初一到十四,除了初二的回娘家,基本就是人们走亲戚的时候。我也跟着大人到处走,到这家坐一会儿,在那家讲几句。十几天的时光就在茶水闲聊中过了,正月十五,也到了。

正月十五可算得上是新年中最重要的一天了,家乡没有吃元宵的习惯,有的,是“风更”。在这天一早,轮到的人要在庵前集合,二三十人拿旗子;十六人均分为四组,分别推四尊神明;然后剩下的拿香伞、吹唢呐、打鼓、扛炭火;最后,再由一个过去一年中有大喜事的人拿头旗,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领队,走遍整个村镇。而村镇上的人,会早早地在门口备好香火,贡品,静静等待队伍。一般来说,风更会从早上七点一直持续到晚上八九点。人们在这天请神明到家里,诉说自己在新的一年中的愿望。这样的活动每年都有,人们的愿望也是年年相同:全家平安顺利赚大钱,身体健康吃百二(即活到一百二十岁)。如此质朴,如此难办。

在风更结束后,紧接着就又是一项重要的活动——“走安”。走安的时间和风更比起来要短得多,大概十分钟就结束了。在风更结束后,会等整点到了再开始走安。在这等待的时间里进行人员分配:四个人一组推神明,一个拿香伞,一个拿头旗,剩下的人在道路两端负责拦住过往车辆,鼓队的人在道路中间站成一排,吹唢呐的人在庵前准备,道路两旁摆放各家购买的烟花爆竹。时间一到,人们推着四尊神明从道路的一端开跑,鼓在路中敲响,混合着唢呐声和人们的欢呼声,而当神明跑到哪里,路旁的烟花爆竹也会随之燃放。锣鼓震天响,烟花乱人眼。在两旁观看的村民会为他们加油,共同参与这一村镇大事,见证这一年度盛宴。这样热烈的氛围,这样强大的生的力量。

除了这两个重要的活动,还有三公下水操、走火把等活动。今年还特别举办了首届的文化节晚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有许多仪式被简化,许多活动被取消,不知家乡的风更、走安等年俗还会存在多久。

年味在这一个个年俗中体现,也由此渗透进你我的血肉,形成你我关于家乡的最深刻的记忆,组成了你我。那样的盛景,不要只能成为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