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烹调之外,见证美食的是;黑豆酱油世家,始于1909年

酱油是中国的传统调味品,在东方的饮食习惯中,酱油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它五味杂陈、鲜香味美,形成一个复杂的味道载体,自诞生以来就与东方人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酱油”一词据说最早出现于南宋晋江人(今福建石狮)林洪的《山家清供》中:“……韭菜嫩者,用姜丝、酱油、滴醋拌食……”。于味、于色,酱油乃是大部分汉族中国菜的底味和底色,酱油的优劣,直接决定了菜肴的品质。而中国酱油“日晒夜露”的传统工艺,以及前店后厂的作坊式传统“酱园”模式,承续了一千余年。

生抽

“抽”其实是提取的意思,“生抽”是将发酵的液体直接分离出来,不加入其他成分的酱油,颜色较浅、咸味较浓、鲜味明显。所谓的「生抽提味」,就是这个原因。

 传统晒制工艺抽取的生抽,是以黄豆、小麦、盐等为主要原料,人工接入种曲,经天然露晒,发酵而成的,颜色比较淡并且呈红褐色。因为抽取过程中加入盐水的缘故,口味相对较咸,红褐色,味道咸鲜,豉香浓郁,因颜色淡,所以多用来调味,是家常炒菜或凉拌菜的好搭档。生抽还可用于调配蘸水,在南方很多地区,常用生抽、蒜末、小米辣、醋等等一起调配一小碟蘸碟,搭配白切类菜肴一起食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提升菜肴的鲜味。

头抽

头抽是生抽的一种。其来源还要从豉油的制造说起,黄豆蒸熟后加进面粉、种曲发酵;发酵后的黄豆放进缸内加进盐水生晒3至4个月后成熟便可抽取酱油,这头一遍晒成的豉油就是头抽。

 头遍豉油抽走后,会在缸内再注入盐水进行第二遍晒制,抽油得二抽,如此类推,一缸豆最多可晒成4遍豉3遍、4遍之后晒成的豉油(即三抽及四抽),质量会较逊。原理就好像泡茶一样愈泡愈浅,只有头二泡最浓最香。

老抽

“老抽”是在「生抽」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比如,加入焦糖色、糖蜜等添加成分,甚至再进行发酵,得到的酱油颜色更深,比生抽更为粘稠,鲜味比生抽淡、但酱味明显,被称为「老抽」。老抽最适合用于食材的红烧与挂色,它具有浓郁的酱香味,因为时间与阳光的酝酿,这是其它天然香料和作料无法比拟并替代的。

说到这里,一个让许多人感到困惑的问题:老抽和生抽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相比大家心中已经有了答案。总的来说,老抽酱味更大,口感较为厚重粘稠;生抽酱味则没有老抽重,盐度比老抽高,也没有老抽的粘稠感,好的生抽酱油充满了鲜甜,空口尝咸过之后会回甘,更能够勾出食物的鲜味。用一句话来概括:生抽调味,老抽调色。

普通酱油

普通酱油与生抽的酿造工艺类似,是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常备酱油种类。因北方人口味较重,所以普通酱油比生抽颜色重,味道更咸,酱香味也更浓郁,但与老抽相比又稍逊一筹,因此普通酱油是介于老抽和生抽之间的一种综合性酱油。适用于烧、炖、炒各种北方菜肴。

要用什么词汇才能准确形容它的鲜美程度?什么“打耳光也不肯放手”、什么“眉毛都要落下来”,统统都弱爆了。最准确的,只有它的保存方法:一经打开,要在2至4度的冰箱里保存,为什么?不为什么,因为没有防腐剂,因为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含量实在太高,一句话,就是因为太鲜。“丸庄黑豆醇酿酱油”能使美味发生核聚变式的锦上添花,更能使平庸的滋味于瞬间得到提升。不过,由于滋味过于鲜美,资源过于珍稀,享用“丸庄黑豆醇酿酱油”的最佳方式,是用来搭配最简单的食物,比如蘸白切鸡、白煮蛋、蛋羹等等。“丸庄黑豆醇酿酱油”最屌丝同时也是最土豪的品尝方式,就是空口一抿。在那些嘴里淡出鸟来的时刻,一小口“丸庄黑豆醇酿酱油”可以让口腔里顿时富足到尤如吞下了一整桌满汉全席。

黑豆酱油

国内市场上的酱油多由黄豆酿造,而黑豆酱油则是采用黑豆为主要原料经过种麴发酵酿造而成。黑豆酱油制作成本高,制程长,产量少。必须由大瓮历经180天日晒酿造而成,颜色深重,但入口不咸,微咸中带点甜味,酱香浓郁,色泽黑亮。

与最常见的酱油相比,黑豆酱油的味道的特点是清甜甘醇,所以不妨试试用黑豆酱油来做卤味试试,卤出来的味道比用豆麦酱油的偏甜,也可以用来做豆豉鲜蚵(牡蛎)都是不错的选择。

酱油膏

酱油膏选用普通酿造酱油,加入盐、黄砂糖、胡椒粉等调味料,经晒炼加工制成。因其中含有一定量的淀粉质配料,所以浓稠如膏,颜色多为棕黑色,与蚝油类似。酱油膏倒出来时,散发醇厚的鲜香味,汁稠味浓,色泽乌亮魅人,远非等闲酱油可比。在早前酱油膏因炒猪肉而出名,后因酱油出现而慢慢被人遗忘,现成为台湾的古早味,可当做火锅蘸酱、水饺蘸酱、炒菜等都可以,味道鲜美醇厚。

台湾上世纪50至70年代,猪油加酱油膏拌饭是最朴素的美食,是穷人的奢华。酱油用来烹制美馔,酱油膏则多当做蘸料,特别是白汆的食材。优质的酱油膏随便蘸什么都好吃,爽口,开胃,荤食如五花肉、白斩鸡;素食如竹笋、山苏,它含蓄地衬托食物,像一个谦逊而智慧的女子退居幕后,成就她很平庸的另一半。

云南甜酱油

酱油是我国人民创制的常用调味品,大致分为甜、咸两类,而以咸酱油为主,云南省的甜酱油是具有地方风味的特产调味品。甜酱油是以黄豆发酵制成酱醅后,配加红糖、饴糖、食盐、香料等制成,色泽红褐或黑褐,清亮,甜咸适口,酱香醇厚,滋味鲜美。它甜咸兼备,咸中偏甜,酱汁粘稠,香气浓郁,味道鲜美,是烹制滇鼓掌菜肴不可缺少的独特调料,能使菜肴的地方风味倍增。用甜酱油烹制菜肴,色鲜味香,尤其是做凉菜、浇拌白切鸡、白肉、牛肉凉片,风味更加突出,因而深受各族人民喜爱。通海、昆明所产甜酱油品质最优,各具特色,驰誉全省。

日本酱油源于华夏,我国酿造酱油技术经由鉴真大师传入日本。日本继承了传统酿造技术,渐渐地把酱油发展成一种文化。在日本人的饮食习惯中,在佐餐中用以提味的酱油不可或缺。这种让普通食材的口味发生了翻天覆地改变的酱油滋味,甚至成为日本人对“家的味道”的最好诠释。日本目前有1400多家酱油企业,做出的产品分类也是五花八门,对日本酱油不太了解的人很容易被绕得头晕。其实简单来说,按照颜色、香气和味道,日本的酱油可分为6个大类:

其中浓口酱油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次是淡口酱油,大约占总量的15%,至于其它几种酱油种类,加起来市场份额也不到5%。

浓口酱油

浓口酱油是目前日本最常见的酱油,占日本酱油总产量的80%以上,日本人所说的“酱油”通常就是指浓口酱油。日本于1697年出现了有关浓口酱油的最初记载,明治时代后逐渐发展为日本酱油的代表。

浓口酱油主要以大豆和小麦酿造而成,完美融合了五原味,色、香、味均衡,盐分约为16%,是万能调味帮手,几乎所有料理都可以用,特别是腥味较重的鱼和肉的料理尤为合适。日本各地广有出产,但关东地区产量极大。千叶县的野田市、铫子市、香川县的小豆岛是知名产地。

淡口酱油

淡口酱油比浓口酱油出现的时间更早,在1666年时日本已经出现了有关淡口酱油做法的最初记载。淡口酱油主要是以米和大麦酿造而成,发酵成熟时间较短,口味和颜色较淡,但含盐量较高,盐分约为18%,高于浓口酱油。

淡口酱油流行于关西地区,特别适用于高汤、关东煮和乌冬面等料理。关西地区的料理常用昆布高汤,为了不破坏昆布的风味,也避免浓口酱油使食材颜色变黑,以京料理为代表的关西料理比较青睐颜色清透的淡口酱油。

溜酱油

溜酱油是日本最早出现的酱油品种。这种酱油具有独特的香味,比一般酱油更甘浓粘稠,适合生鱼片、寿司或做照烧、佃煮酱汁。溜酱油几乎只用大豆制成,原料中不含小麦或者只含很少的小麦成分,加热后会呈现出漂亮的红色,盐分约为17%。溜酱油主要产自日本中部地区的爱知、岐阜、三重等地。

再仕込酱油

再仕込酱油也称甘露酱油,由于发酵时以生酱油或酱油代替盐水二次酿制而成,因此在中国被称为“二次酿造酱油”。再仕込酱油产自以山口县为中心的山阴、九州地方,盐分约为13%,味道甘甜,色泽浓厚。适用于搭配刺身、寿司、豆腐冷盘等。

白酱油

白酱油诞生自爱知县碧南地区。主要是以小麦酿成,比淡口酱油发酵程度稍低,有近似麦味噌的香气,盐分约为18%。白酱油的色泽较浅,芳香独特,味道甘甜,比较适合清汤、茶碗蒸、渍物等,可保持食材原色。

甘口酱油

在历史上,倚仗长崎的贸易便利,九州很容易获得砂糖。当地酱油制造企业尝试在酱油中加入砂糖,结果这种以甜味为突出特点的酱油广受欢迎,有人称之为“ 甘口酱油”。而现在的制作方法则多是在酿造时加入海带或者海藻,让酱油略带甜味。甘口酱油是绝好的拌饭调料,吃日式生鸡蛋拌饭时滴入几滴,入口的感受丝毫不逊于那些华丽的菜色。

此外还有各式各样的专用酱油,例如吃生鱼片有专门的生鱼片酱油,吃荞麦冷面有专门的荞麦面酱油,还有添加了牛肉精华的炒饭酱油等。分工精细的程度实在教人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细腻周到,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怎么变化,都是在这六大类酱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