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2015年的一部从同性恋群体的孩子们的视角来关注的一部纪录片,一共四个家庭,四个孩子遇到不同的情况。更多看到的是爱,还有不同国度的教育方式,我还真的比较喜欢西方这种教育理念,更多的是沟通,将孩子予以平等的尊重进行沟通,这样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我觉得都是正确的方式。

简介说这部片子对于当时台湾同性情侣领养孩子的争议可以有所参考,我觉得挺对的。尽管这里面的家庭不是说每个家庭我都完全认同,比如小女孩的家庭,她的妈妈养了三个孩子,其中还有一个患有特别严重癫痫的孩子。说实话看的出来她们的生活并不富裕,甚至有些困难,不过我也不了解她们真正的情况。只是我会从两个方面想,一是如果负担不了三个孩子那是否最初可以少要个,无论是领养还是生养,对于家庭和孩子来说这样都比较好,仅个人意见。但是另一方面,我也不确定这样如果是领养,其实也是难得的爱,肯承担起生命的重量。因为也看得出父母都尽量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所以,其实是辩证的。但如果从领养的角度来看,尤其是男男同性情侣的那个家庭,我觉得他们真的很爱自己的孩子,领养了一堆兄弟。兄弟原先的家庭和领养家庭并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所以弟弟有些语言障碍。这一方面来看,我觉得与其要一对不负责任的原生家庭父母,不如让孩子在肯给予足够重视和关爱的家庭成长,对孩子和领养他们的同性情侣来说都是很好的,毕竟谁不想在友爱的家庭生活,而这种渴望被爱和想要给予爱的本能与行为不应该受到所谓的性向所阻碍。

另一方面是信仰,片中一对女女情侣有两个儿子,然后其中一个妈妈是坚定的天主教教徒(还是基督?我有点没太看仔细),尽管同性恋被信仰所否定,但她还坚定的相信自己的主,并且希望孩子也可以信仰。这里很好的一点在于,尽管妈妈努力想让孩子靠近自己的信仰,但没有强迫,而是更多的让孩子有个了解的过程。男孩子有很强的主见,最后他还是没有信教。我觉得这在国内是难得的,因为更多的是一个家庭信仰什么,里面的成员都信仰什么,父母也会大多强迫性的让孩子跟着信仰。我更欣赏的是这里面的孩子尽管年龄小,都有自己的想法,我觉得和环境有很大关系。还有这对母亲是主动推动澳大利亚同性恋运动的人之一,还和孩子一起同总理见面传达想法,我觉得能为自己的生存环境主动发言是很棒的事,有时候人们就是缺乏沟通才会有误解和偏见。

另外就是兴趣爱好,尽管其中一对母亲对于儿子沉迷自由搏击有些担忧会有坏影响,但是她们还是在友好沟通的前提下去引导和支持儿子的兴趣。我觉得真的是尊重很重要,孩子也有思想,尽管稚嫩,但只要用心去听,你会发现有时候孩子知道的和理解的比大人想象的多很多。

最后片子里拍到悉尼同性恋骄傲运动时,莫名感动到泪目。我还很喜欢男男同性情侣对小儿子说的话,关于写关于自己的作文。有些关于自己的事有一个应该被知道的范围,有些事情不必尽对人言,有些事情是没必要主动去告知,而是适当的时间去说,也可以不说。(大意吧,片子里这一段很戳我,但没具体记话语)

很奇怪的是,一直我觉得大多数的我们都很想成为万众瞩目特殊的那个人,就像平凡中的不平凡。但是往往我们又很害怕成为众人中的不同,因为害怕被驱逐,那时候的我们很想平凡。其实小时候和长大,我觉得这种隐秘或者公开的想法或举动并没有改变,我们都是矛盾的个体,渴望被瞩目又害怕被奇怪的注目。只不过小时候的我们更容易被环境影响,抛弃自己的不同,长大的我们理解以后,会在和环境同化与坚持自我中有所选择。一个是被迫选择,一个是主动选择,大概长大就是这么点好处吧。其实也不一定要长大,只要思想到了就ok,就像这些孩子其实已经有很清晰的是非观。
最后片尾小女孩说“我不觉得有两个妈妈让我变得很独特,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是不同的。抚养和造就你的人,他们就是你的亲人。”我觉得这段话很棒,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是不同的,如果我们从小都知道这点该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