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我们无知,是因为没有地方去获得知识。

现在我们无知,是因为知识太多,我们无法辨认那些是值得获取的知识。

归根结底,是有效信息源的问题,以前是知识传播的成本限制了信息源,而现在是互联网信息大爆发造成了无限的信息源。

前者是根本没有,后者是太多,所以挑选不出哪些有效,哪些无效,所以无从选择。

这个视角可以回到孩子的教育上,最新的临床心理学发现,成长在无限包容环境下的孩子,和完全冷落,在严酷苛责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们的症状居然非常的一致。

对孩子来说,毫无原则的仁慈和严酷无爱的规则是一样的糟糕。

严父和慈母,走到极致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都会切断孩子探索的空间,让孩子无所适从。

所以很多家庭会扮演两个角色,一个施展恩,一个施展威,在恩和威找到平衡,制定规则,以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空间去探索,从而健康的成长。

很多父母在恩这一点并没有什么问题,毕竟在这个几个家庭养一个小公主小王子的时代,宠孩子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

但是在威上,会容易出现两个问题。

一个是一些父母怕孩子不喜欢他们,他们觉得被孩子不喜欢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毕竟孩子这么天真无邪,这么可爱,这么深爱着你,你还这么对孩子,总是不忍心。

其实完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孩子并不是单纯无暇的,我们那些以为的善良、单纯、美好的品质,都是站在我们的视角,对孩子的一种误解。

孩子出生以后,绝大部分行为都是根据大脑的发育过程来的,第一选项依然是大脑的本能,只是这些本能配合了那张可爱的脸蛋,再加上我们这些人对于孩子的偏爱,造成了我们想象出来的各种单纯无暇的品质。

真正的品质,正是需要教育,需要时间,需要你的所有行为来影响和塑造的,而溺爱,是浇灌不出任何闪亮的品格。

而且你也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爱孩子,如果孩子做了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自己其实会无意识的“报复”孩子。

这种报复很隐秘,甚至自己都看不出来,比如孩子在超市哭闹,回到家后孩子已经忘记,画了一幅画欣喜的拿给你看时,你可能会无意识的表现很冷淡,或者嘲弄。

你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不是完全的包容和爱,还有很多对孩子的依赖,你自己也很无助,你需要孩子对你的顺从,对你的依赖,来满足你内心的存在感。

所以,要意识到自己并非圣人,你有自己的私心,孩子也一样,他们也并非纯真无瑕,他们只是遵从着大脑的发育节奏,一点点的渴望着长大而已。

剥离掉整个文化赋予给母亲和孩子这两个身份的各种想象,我们才能更加客观的审视自己和孩子。

这时候你就是一个普通人,并不会因为母亲的身份而跳出人性的范围,当孩子做了让你讨厌的事情,你的无意识里的“恶”就会爆发,从而伤害到你们的关系。

所谓恩威并施的策略,其实就是为了制定规则,这个规则让孩子建立了是非观的同时,也避免了孩子去做出让你讨厌的行为,自然也就封印了你自己人性中的“恶”,那个容易报复孩子的无意识“恶”。

如果是害怕被孩子讨厌是西方人在“威”中遇到的问题,那么棍棒教育就是东方人在“威”中遇到的问题。

这就是文章最开始说的两个极端,西方人不用威,所以给了太多的自由。

而咱们父母这一代,就是乱用威,把父母的权利不按规则的使用,在明确规则的情况下,用棍棒随意否定孩子,用随时会挥出的棍棒制造不确定性,制造出了严苛的环境和战战兢兢的孩子。

所谓的“威”,是宪法,是明确规则的安全空间,而不是独裁,完全靠猜的霸权主义。

只有当我们把规则和温柔平衡起来,才能真正给孩子提供一个探索世界的环境,让他们建立是非观,从而日后更好的融入社会。

这才是对恩威的正确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