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吼不骂,孩子不怕?
    温和管教?管不住怎么办?
    武力镇压孩子见效最快,但后患无穷?
    慈母多败儿?惯子如杀子?

所以,管教孩子的“度”到底在哪里?

在当妈妈以前,我曾幻想过无数个自己为人母的形象,一定是温文尔雅、善解人意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经常游走在爆发的边缘!孩子总有一千种方法把亲妈逼疯…

很多人都有过爆发的时刻,对孩子打过骂过、惩罚过,然后又陷入“坏妈妈”的阴影中,后悔没有和孩子好好说话,反省自己的育儿方法。

可能很多人心里都有一个疑问:

威权型育儿与宽容型育儿之间就

没有一个平衡点吗?

当然有。其中的折中点是:用立规矩,而不是惩罚的形式来约束孩子的行为,淡定育儿。

今天这篇,我为大家整理了很多权威、有扎实理论依据的素材,从多个角度详细地回答了文章开头千千万万父母的困惑,同时也总结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做法。

吼爸吼妈们,要仔细看哦。

严苛要求孩子 ➯ 好好表现?

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认为“高压”管理能让孩子表现更好。但实际上,专制型父母更容易培养出自尊心较弱的孩子,孩子会因此表现不佳,甚至受到更多惩罚,陷入恶性循环。

那么,为什么高压要求孩子反而会导致他们表现更不好呢?

严苛的要求剥夺了孩子对自己负责的机会

高压管教能够暂时约束孩子的行为,但却无法让孩子从根本上改变自己。事实上对孩子而言,没有任何约束机制比自律更有效,但自律的形成需要孩子打心底接受行为约束。

没有人愿意被束缚,如果孩子不认同的父母的规矩,那么不肯乖乖听话就不足为奇了。因为“听父母的话”对孩子而言完全是一种来自外界的命令,而不是孩子自愿的行为。

让孩子难以理解的“教训”是欺凌的根源

孩子会从父母身上和日常生活中学习行为举止。如果孩子听话是因为害怕父母,那“教训”和欺凌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打骂孩子的父母只能教出打骂他人的孩子。

高压管教让孩子更暴躁

专制型父母只会告诉孩子某些行为是不对的,却忽略了教孩子如何去处理约束那些”不好的“冲动,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暴躁易怒,甚至产生抑郁倾向。

被严苛管教的孩子认为威权永远是对的

在父母的严苛管教下,孩子们可能会学会服从,但却无法学会独立思考。更严重的影响在于: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们会不敢去质疑威权,不愿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更容易随波逐流或是以”服从命令“的方式逃避责任。

受到父母高压约束的孩子更容易逆反

研究表明,在严苛管教环境中长大孩子会更叛逆。这很容易理解,想想我们自己被他人批评或管教的经历,厌恶不服,嘴硬,甚至故意做出同样的事去激怒别人都是很正常的。

孩子只有在父母眼皮底下才会“好好表现”

这会导致孩子撒谎,因为只有撒谎才能做个“乖孩子”。

苛责孩子不利于亲密亲子关系的形成

严苛管教孩子会导致亲子关系变得疏远。孩子会因此不再取悦父母,从而变得更难管。受到高压管教的孩子总是和父母叫板吵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还可能会用错误的方式去寻求关爱。

判断父母管教是否过于严苛的底线,是观察孩子的行为有没有因此得到实际改善。事实上,过于严厉不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还会阻碍孩子们养成自律的习惯。

那到底该如何教育孩子呢?

许多研究都表明最有效的方法是权威式育儿法。这种育儿方式简单来说就是“有限宠爱”。

既要和严格型父母一样立规矩,保持原则,也要像宽容型父母那样给予孩子犯错的空间,用爱感化孩子。

需要注意的是,“有限宠爱”不代表“不宽容也不严格”,这不是一种妥协式的折中——“好吧好吧,你不睡觉就算了。”⬅️不可取。

这种管教方式下,孩子依然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还是会继续犯错。同时,这些父母会被迫“降低”惩罚的标准,采取一些不太严厉的惩罚手段,所以本质还是惩罚。

充分的沟通、理解和关爱是孩子顺利成长的必备条件。严苛型父母教的出“乖孩子”,但教不出一个心智健全,快乐勇敢的“好孩子”。

有限宠爱=立规矩+理解和关爱

有限宠爱的第一步是“立规矩”,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自律。

神经学研究结果表明,当孩子不得不控制自己对想要的东西的冲动(例如从别的孩子那里抢玩具)时,他们实际上会得到更多回报(如父母的称赞和拥抱),会让他们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

必要的限制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但立规矩不等同于惩罚,不是用强制性的方式让孩子听话。

恐惧、暴力是威慑孩子最简单,短期来看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能将不良行为扼杀在摇篮里。然而孩子实际上不太能通过这种方式吸取教训。

任何曾受到严厉惩罚的人都有这种体会:体罚后他们只会沉迷于自我辩护和复仇的幻想,而非考虑如何控制自己、预防不当行为再次发生。他们不会因为挨打去改变或避免错误行为,而是会想方设法逃避更多惩罚——这种结果与我们的预期显然不同。

冷冰冰的规矩,以及衍生的体罚并不能让孩子理解犯错的原因,规矩是应该建立在父母的同情和理解之上的,这样他们才不会觉得这是一种惩罚,或感到自己被父母操控。

比如:在公园的沙堆里,孩子不听话到处扔沙子,家长不得不把孩子带走。这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这样对他说:

“乱扔沙子会伤害别人,既然你一定要扔,那今天就只好先回去咯,等下次你学会不乱扔时再来吧。要不我们明天再来玩?”

这样一来,虽然孩子会因为必须离开而不开心,但他心里清楚你是站在他这边的,也知道下次他只要好好表现还是可以去公园沙堆玩的。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立规矩和践行规矩的方法很重要,这里是几个要点:

  • 父母要和孩子之间建立亲密的情感支持,让孩子知道你是站在他这边的,不要对孩子说“不许怎样做”。
  • 多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同时也要求他们守规矩,这样他们才能感受到更多父母的理解和关怀,而非规矩和挫折感。
  • 规矩要随着孩子长大逐渐变化,制定孩子真正需要的规矩,例如学着收拾自己的东西、不随意插话…
  • 父母应该思考什么是适合孩子年龄段的责任,也要清楚地认识孩子的需求(如需要好好睡一觉),在必要时为孩子提供帮助。

以爱为指导,为孩子设立合情合理的规矩会让孩子将好习惯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无论父母在与不在,他们都能好好表现,这也就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成果。

践行规矩

立好规矩也不是万事大吉,孩子总闹脾气,不守规矩怎么办?

当我们用规矩限制孩子的行为时,他们会有小情绪,感到愤怒和失望,都是很正常的。父母要为孩子提供这样一种情感支持——在不妥协规矩的前提下允许孩子反抗、哭泣、感到悲伤,最终接受规矩,继续成长。

一般来说,孩子不守规矩分成三种情况:

1. 不懂规矩

2. 懂规矩,但不能控制自己

3. 懂规矩,但完全不在乎

如果孩子只是不懂规矩,教学显然是有用的,例如“我们必须排队滑滑梯”或者“等红绿灯灯变绿后才能过马路哦”。孩子们可以通过观察你或其他孩子来学习什么是规范行为。

针对第二种情况,家长要跟孩子讲规矩,引导孩子放弃眼前的选项另辟蹊径,例如“今天不能和小伙伴玩了,但明天可以再一起玩哦。”

坚持遵守规矩并给予孩子充分的同情和理解,他们就会做得越来越好。

而如果孩子明知故犯,对规矩满不在乎,我们就要换一种思路,因为这不是行为问题,而是亲子关系问题。

一般来说,孩子们行为得当、进行自我管理,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希望取悦我们。但当孩子需要规矩的约束,但亲子关系还不足以辅助这种约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修复亲子关系。

记得有一次,我在海边看到一个两岁的孩子正在推倒沙堡,他玩得很开心。这时他妈妈看到了他在捣乱就赶紧跑过来阻止,孩子虽然很难过,但还是不情不愿地被妈妈带走了。其实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比起推倒沙堡,孩子更想得到妈妈的爱。

归根结底,爱才是我们教育孩子的唯一的杀手锏,这是体罚、恐惧这类方式做不到的。

通过爱的教育,孩子们最终会明白,不可能一切事物都按自己的想法发展,但他们也从困境挫折中得到了父母满满的爱。来自父母的无条件的爱是孩子自尊自爱、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

实践以后,渐渐你会发现,孩子开始学着自己用其他方式从不良情绪中脱离出来。

例如:“我不能在城堡里办生日派对,因为城堡太远了,我哭了一整天。但爸爸妈妈似乎能够理解我很伤心,也许他们会帮我在家里举行一个派对,然后让我和好朋友一起睡。”

养娃就要好好负责,就算成绩不好,也要教会孩子最基本的做人道理~

关注我,下次讲“淡定育儿小妙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