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当妈的人都遇到过孩子在公共场合闹脾气的情况。有的孩子哄一下就好,但是有的孩子根本哄不住,即使你试图用命令、吼叫、体罚或者威胁等方式想要孩子立即安静下来,结果都是——孩子变本加厉地闹。似乎越小的孩子越是这样。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会在公共场合旁若无人地哭闹?父母又该怎么做呢?

我这两天在读张小桃写的《你是孩子的光》这本书,里面有一章讲到孩子在公共场合闹脾气的时候父母应该怎么做的问题,看了书之后,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张小桃,毕业于清华大学,DISC国际认证顾问,Genos EI国际认证顾问,践行“用自己的成长照亮孩子成长”的职场妈妈。

作为咨询顾问,张小桃创造性的将商业咨询方法应用于孩子教育和亲子关系中,并提出“感性决策,理性行动”的女性成长理念和“GOLD”女性成长体系,破解困扰妈妈工作和生活的难题,帮助妈妈觉察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活出光彩、照亮孩子成长的路。

张小桃在书里和妈妈们一起探索如何发展自我、活出自我,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优秀妈妈,成为孩子的光,并养育出优秀的孩子。

在我看来,一个优秀的妈妈应该具备优秀的情绪管理能力。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妈妈(非常惭愧,这些妈妈也包括我在内)自己都无法控制情绪,容易被孩子的情绪带偏,当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的时候会采取吼叫、体罚和威胁等方式要求孩子立刻停止哭闹。试问,一个无法控制情绪的妈妈又如何帮助孩子控制情绪,提高情商呢?因此,想要孩子学会管理情绪,妈妈必须先控制自己的情绪。

具有优秀的情绪管理能力的妈妈,必定对孩子富有同理心和共情力,特别是当孩子在公共场所闹情绪的时候,能够帮助孩子管理情绪。

那么,孩子在公共场合闹情绪的时候,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想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就得弄清楚孩子在公共场合闹情绪的原因——

孩子的大脑发育未成熟,无法控制情绪。

人类脑结构包括爬行动物脑、情感脑和理性脑三个层次。不同年龄的孩子受不同的大脑部分控制。

1岁前的孩子在感到饥饿、困倦或疼痛时会忧伤地哭泣,这是由爬行动物脑控制的,父母要做的就是满足孩子的需求,缓解不适就可以了。

1岁以后,孩子在感受憧憬、恐惧、挫败、生气,或者想要得到某些东西的时候,情感脑占据主导地位。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得到想要的,无法得到的时候安慰他,保持同理心,给他安全感并满足其情感需求。

3岁以后,孩子想要记住某重大事件,或制定一个计划去获取某些东西,需要集中精力的时候,孩子的理性脑开始在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思考,集中精力或记忆帮助他的理性脑和情感脑建立连接。

孩子年龄越小就越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人的大脑控制情绪的区域一般要到20多岁才能发育成熟,年幼的孩子理解力和自控力发育不全,没有办法调整情绪。这就是为什么孩子闹情绪的时候跟他讲道理无效的原因。

理解大脑的三个不同层次,有助于父母帮助孩子冷静地应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任何问题。

那么,当孩子在公共场合闹情绪的时候,父母该怎么办呢?

张小桃在《你是孩子的光》里给出了参考答案,那就是“三不”原则。

什么是“三不”原则?

那就是当孩子闹情绪时,父母要做到:不评判、不控制、不漠视。

“不评判孩子情绪发泄的对错。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再引导孩子学习更好的自我表达方式。

不控制孩子情绪起伏的节奏。在尽量不困扰他人的前提下,陪伴孩子度过情绪周期。

不漠视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不合理的需求当然可以不满足,但先要了解孩子的需求。”

在我看来,要做到不评判,不控制,不漠视,最关键的是要做到对孩子有同理心。要用同理心去感知、体察和重视孩子的情绪。

什么是同理心呢?

所谓同理心是指你和别人处境不同,但是却能够对对方心存理解。

比如当一个孩子拿到一块糖果时,表现得十分开心,但是你并不喜欢吃糖果,即使你得到了一块糖果也不会像孩子那样表现得开心,但你能够理解孩子对糖果的喜爱,所以你为他感到高兴。

当你使用同理心的时候,就可以理解孩子感受到的悲伤、沮丧、愤怒、压抑或者嫉妒等情绪。

正如张小桃在《你是孩子的光》里说的那样,“孩子越是情绪崩溃的时候,越需要被妈妈看见接纳和陪伴,而不是被评判、控制和漠视。”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有同理心呢?那就是——

接纳情绪。情绪没有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之分,所有情绪都是重要的、有价值的。

我们通常喜欢把高兴、开心、满足、快乐等情绪分为正面情绪;而把生气,紧张,恐惧、挫折、悲伤、疲倦、等分为负面情绪。其实这种分类方法是错误的。

西班牙权威神经心理学家阿尔瓦罗.毕尔巴鄂在《孩子的大脑:智商与情商的真相》这本书里并有没有把情绪分成“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而是分为“愉快的情绪”和“不愉快的情绪”。他认为所有的情绪本身都是积极的。

他说:“愤怒可以帮助我们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为生活奋斗受挫,让我们下次做得更好,悲伤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美好,了解自己的需求,理解他人的感受。”

不论这些情绪是愉快的还是不愉快的,我们都可以从积极的一面去看待。因此,影响你情绪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你对事物的看法。

比如,当大宝生气地对你说:“我恨我的弟弟/妹妹。”如果你对大宝说“你不能恨你的弟弟,你应该爱他”并不能让大宝爱他的弟弟/妹妹。

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处理方式就是在评判孩子的情绪,没有运用同理心去了解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

我们可以试着对大宝说:“因为妈妈花了很多时间陪弟弟/妹妹,没有陪你,所以你生气对不对?你想要妈妈也多陪陪你。”

通过这样共情式的询问得知大宝情绪背后的真实需求——希望妈妈也多花时间陪陪他。在面对一个渴望你陪伴的委屈的孩子时,你还能生大宝不爱弟弟/妹妹的气,说他不懂事吗?我想你更多的是心疼孩子吧。

同理心的不仅仅表现在语言上,还表现在眼神和动作上。

有一次我去楼下超市买菜,买完出来后,不到两岁的二宝突然发脾气又哭又闹,由于他还不会说话,我也问不出什么原因来。

我以为他不想坐婴儿车,就把他抱下来。谁知道他哭得更厉害了,我又把他抱上婴儿车,他直蹬腿不愿意坐。我松开他,他直接躺在地上打滚,脸上混合着眼泪和沙子,还尿了裤子,我却无计可施。超市门口进出的人都在笑他。他一边嚎一边用眼睛瞅我。回想起以前女儿哭闹的时候,我会烦躁地训她。我现在意识到那是错误的做法,我不能那样对待一个情绪失控的孩子。

我对儿子张开双臂表示要抱他,对他说:“来,妈妈抱你起来好吗?”他不乐意,用脚蹬我。我意识到他正处于情绪失控中,于是站在离他几步远的地方,让他哭一会,让他的不愉快的情绪先释放一下。不过,他依然能够看到我。

期间有两个好心的领居过来逗他,他依然在地上打滚。过了几分钟,我看到他哭着朝我伸手,我知道他想要我抱起来了。我立即过去将他抱在怀里,用手抚摸他的后背和小脑袋,我感觉到他的小胳膊紧紧的搂着我。虽然他还在哭,但是已经好了很多。

直到现在我还没有搞明白他为什么哭闹,但是我庆幸自己没有责骂他,也没有远离他,而是在旁边陪他度过情绪周期,并及时给予他拥抱和安慰。


作为父母,在面对孩子在公共场合闹情绪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先控制自己的情绪,然后接纳孩子不愉快的情绪,不贬低孩子的任何感受,也不要对孩子讲大道理或者试图控制孩子的情绪而要他们立即安静下来。父母要用同理心去认同他们的情绪,然后再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情绪,识别孩子情绪背后真正的需求,再有针对性地去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

以上,就是张小桃在《你是孩子的光》的不评判、不控制、不漠视孩子情绪的“三不”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