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群星逆行,失去了对生活的实感。很适合重刷EVA。

刷完之后,还第一次看了新剧场版《序》《Q》《破》。和TV版&旧剧场版完全不一样。

就类似于……新世纪后宫战士之爸爸再爱我一次?

很顺滑,但每个人都太“正常”了。你可以理解碇真嗣的犹豫,甚至有基拉大和的男主感,以勇气和责任超越恐惧;绫波丽更有人情味,明日香没那么作,能感受到新角色真希波“享受战斗”的暴力美学;甚至这个版本的碇源堂,都对真嗣很有父爱。完成度很高,福利满满,没有TV版那么云里雾里,被虐的角色粉能得到安慰。

但那个做到最后没钱了,用蒙太奇拖时间的TV版,依旧是珠玉在前的神作。

因为它更深地抵达了我们这些“普通人”。

心之壁:对爱与了解的渴望

“我卑怯、胆小、狡猾、懦弱……”

“但你依然渴望被爱。”

第一次看到TV版的真嗣自我剖白时,我脱口而出。

TV版虽然是1995年的动漫,但其中的设定毫不幼稚,从画面到情节都有一种灰暗的成人感。血腥的战争、残酷的人心、晦涩难懂的意识流,都让它不同于简单粗暴的鸡血,而是挖掘出人们走向哲学、走向人性深处的渴望。

文艺作品吸引人心,大概总是因为代入感。在动漫界,热血漫风头无两,是影响力最大的门类。因为阳光热血的成长之路,是人们向外的渴望,无数人投射其中、自我代入;而阴郁痛楚的内心挖掘之路,是人们向内的渴望,同样需要这样的代入。它们是太极鱼的一体两面。

我们能在TV版的每个人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这很难得,在被热血漫鼓舞之后,依旧不能不面对平凡而粗粝的人生真相。碇真嗣的自我厌恶、葛城美里的自我逃避、绫波丽的冷漠、明日香的尖刻、碇源堂的自私和残忍、赤木律子的嫉妒和背叛——每一个人都在渴望爱,却又害怕被了解,因而认知错配、爱而不得。

片中将使徒和EVA拥有的结界成为“AT立场”,强大到能抵挡所有攻击,只有另一个AT力场才能将其中和。动画高潮阶段,AT力场被深化为“将自身与自我(ego)和客观世界分割开的一堵墙”,揭示了“每个生物都有AT力场”的道理(本来使徒和EVA就是类人生命体)。渚薰也将人类的AT力场称为“心之壁”。

这种“心之壁”暗示着人与人之间永恒的距离。《EVA》有许多宗教隐喻:莉莉丝的背叛,亚当和夏娃的放逐,《死海古卷》和生命之树卡巴拉,都与犹太教密切相关。卡巴拉学派的典籍《光辉之书》也是对《旧约》的神秘学解释:引导人们回归灵魂的源头。

“心之壁”也让我联想到《旧约》中巴别塔的故事。人们本可用灵魂沟通,但巴别塔之后,人与人的沟通就带着天然的语言障碍。无法回归同一的、神性的灵魂,也无法了解,无法去爱。

这真的太贴近我们的生活了。也有快乐的时刻,但并不能改变命运永恒荒谬、人类永恒悲剧的本质,如同EVA每一次击退使徒,都像是西西弗斯。知道悲剧还会降临,只能在每一次徒劳的挣扎中,努力接近真相。


就像在永恒的死亡、永恒的距离面前,去追求爱与了解。

爱与了解,是最终的神性。

人类补完:爱与了解的调和

但爱与了解大概总是难以两全。了解更需要抽离,分析归纳,提取本质;爱更需要沉浸,创作演绎,体验过程。

有时觉得,了解是爱的天敌。即使足够接近,也隔着因冷静而遥远的距离,将所有的美拆解开来。人逐渐分解为系统、器官、组织、细胞,一个个不能为自己代言的死物。分解之后,整体的存在变得极其微弱:我是谁?分解别人之后:你是谁?

解剖是值得恐惧的事情。比起生理痛感,“非人化”的对待更令人胆寒。我曾两度躺上手术台,那时就想,我在医生眼里是否就等于我需要解剖的器官?但缝合下床之后,与医生对话,感觉我又回归了整体的人类。医生是怎样爱人的呢,我暗暗猜测。那太厉害了。

因为我们都渴望,在被手术刀刺入、看见淋漓血肉之后,还能被爱。渴望被全然尊重、深入了解的爱,爱我外在的面具,也爱我内心的秘密。

TV版和剧场版也体现了这样的一对矛盾。人们喜欢大团圆,但又总希望痛苦带我们走向深处。如同我感受到的:人们渴望被爱却无法交付自己,于是不断互相伤害和错过。就想寻找捷径,寻求一种简单粗暴的、非人化的融合:人类补完。

人与人之间消除了躯体,也没有心灵壁垒,完全融化于LCL之海中。仿佛彼此裸裎,同居于母亲的子宫。这样的确达到了“了解”。但是,真的还能去爱吗?

当我们太过渴望被爱,太想消除壁垒接近对方,其实是具有侵略性的。“你真恶心”!失去了距离,很容易觉得对方失去美感,自己的行为也失去美感。双方眼里的彼此都纤毫毕现,迷失在难以计数的细节里。忘记了正是这些不美的局部,才组成了美好的整体。

在看冷军老师的超写实主义画展时,我突然有了想法。医生为何在解剖后还爱着人类?画家为何在无数枯燥的笔触中依然感受到美?那是因为,在关注细节的时候,心中仍有着最广阔的混沌。不要给细节命名,注视它、还原它,直到它自行拼接、走向圆融。它自有其生命,是人性的组成部分。

莱昂·布洛依说:“人的心里有着尚不存在的地方,痛苦会进入这些地方,以使它们能够存在。”

那种人人回归子宫的“人类补完”,只是非人的了解。了解是无穷无尽的,死亡并不能使之终结。自我发现的过程越痛苦,自我成长的程度就越强。人类看似脆弱的一面,恰恰是最人性、甚至最美好的一面。封闭感情、压抑脆弱治标不治本,唯有深入内心,与自我对视,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

不要害怕了解,本质是不要害怕误解。相信在手术刀和画笔之后,我们依然能够去爱,也值得被爱。因为当人们不存在误解的时候,对了解的渴望也不复存在。那爱也不复存在了。


要用爱而非占有欲,去驱动了解。这才是真正的“心灵补完”:去爱是被爱的唯一途径。

终极的了解,还是爱

看TV版的后续剧场版《Air/真心为你》,从补完计划中醒来的碇真嗣和明日香,变成了世界上仅有的两个人。意识到这一点的他们,一个掐住对方的脖子,一个抚摸了对方的脸。

掐住对方脖子的,是曾经唯唯诺诺的碇真嗣;抚摸对方脸的,是永远怼天怼地的明日香。

可以猜测,他们在补完的过程中接纳了自己的暗面,也能够面对自己对爱的渴望。

渴望别人给自己这样的爱,也是渴望这样去爱自己。无法深入内心、无法自我解构,是因为害怕误解,也是对误解的后果——自己可能不爱自己的恐惧。

能够永远保持完好,享受混沌,也是一种幸福。但能够“享受”混沌,也已经对混沌有了初步的审视。拒绝解构更可能的结果是,沉浸在无限循环的痛楚之中。拒绝了解内在性,比起完好更像是愚钝。看不见自己尸身,就不能成佛。

想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大概在走向内在性的时候,也要有这种抽离和沉浸的过程。

沉浸之美是声色之美,直观、形象、仪态万方。更偏向于爱。

抽离之美是思想之美,客观、抽象、纲举目张。更偏向于了解。

在自我意志薄弱的时候,沉浸和抽离的确不能两全。但如果拥有坚定的内心,自行解剖的能力和勇气,二者皆能为我所用。

深入沉浸之后,用抽离来作抽象审视,再带着更全面的视角,再度沉浸。或许也是三重境界:人生就拥有了丰富的层次感。


爱也是这样。如果你也愿意了解你自己。那么了解你之后,我依然爱你。正如了解我之后,我依然爱我。

所以,也许不妨否定年轻时的口是心非。我们都是有所期待、需要被爱的:如果因为害怕期待落空就压抑自己的期待,害怕不被爱而压抑被爱的渴望,那才愚蠢。

毕竟人类的期待值天然就很高。要让痛苦可视化,不开心也不要勉强。爱没有回应而痛苦,也毫不耻辱。要去爱这种期待,并相信它可以被满足。无论是被自己,还是被别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解剖自己比解剖他人更难,却更本质,是必须要做的、一生的功课。

为了解自己和世界,知识和工具是好的。但如若用来增添人们的分别心,贪嗔痴慢疑,不如没有。

而似乎,人们习惯于为表象和立场缠斗,忘了彼此通往同样的本质和坟墓。除开国界,语言、思维和信息真的成为传说中的巴别塔,掌握越多,反而使人越发隔绝。因其心异,每个人都是非我族类。没有天下大同的观念,没有敞开内心的意愿,再多对话都是自说自话,再多爱恋都仿若自恋。不如绝圣弃智,守雌抱一。

但我仍希望我的爱能抵达你心里。它本身是纯洁、广阔而永恒的。世界一体,你我亦然。我曾想用一点燃料让它快点抵达,它却每每爆炸烧毁。现在我徒步,认真背负它、感受它,一点一点走向你。每一步,都是我成长的淬炼。

永远要记得为什么而出发。记得所指而忘记能指。记得思索浩瀚,忘记玻璃繁星。

终极的了解,还是爱。

不是你的了解泯灭爱的想象。纤毫毕现,甜美缺失。

是你的了解赋予爱生命。是你的爱让你被爱。

“我卑怯、胆小、狡猾、懦弱……”

 “但我依然爱你。”

END

  图文由圆胖君整理  

  作者保留全部权利 

圆滚滚和胖墩墩

微信号:shiny42508

投稿&合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