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在公交车站,看到一个妈妈带着2个孩子从公交车上下来,她对大孩子说,你自己先回家吧,我带乐乐去小区里面再逛逛。大孩子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你陪我回去。

妈妈说:你这么大了,应该要懂事了,自己可以回去的,不用我陪,乐乐还小,他还不想回去,我再带他逛逛。大孩子听了妈妈的话,撇着嘴回去了。

我看了一眼,大孩子应该是 11 岁上下,上 4 年级的年龄层次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具有独立能力的,他们是能做的好很多事情,比如洗碗,自己上下学,洗衣服,自己出门找伴玩,但是就是因为他们有独立能力了,所以我们大人自然而然的认为他们已经不需要陪伴了。

恰恰相反,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介于儿童时期和青春期之间的阶段,他们不同于低龄儿童,全身心的依赖大人,他们是处于渴望自由,希望独立,想掌握外面世界,同时又依赖大人的矛盾心理,他们还需要大人给予一定的陪伴,在碰到问题时,给予一定的指导,给他们一定的安全感,让他们有更足够的自信心大胆地去“闯”未来的世界。

而如果大人没有陪伴,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大人会越来越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到时对叛逆期的来临,大人也会变得手足无措。

什么是陪伴呢?有些人认为陪伴,就是把孩子“绑在身边”,顺便可以对孩子的生活指指点点,这种是低质量的陪伴。真正的陪伴是温和注视、用心倾听,不批判、不分析,和善沟通。

01

温和注视,用心倾听

10来岁的孩子有自己的意识,他们需要高质量的陪伴,他们在找大人时,是希望大人能陪他,听下他的想法,而不是大人盯着手机,看也不看孩子一眼,就敷衍的对孩子说嗯,或者不耐烦的对孩子说知道了,别吵我了,去玩你的吧。

我认识一家长,他的孩子读4年级,孩子能够自主上下学了,但是这个家长经常去接孩子。有一天我就问为什么孩子这么大了,还要去接呢?

这位家长告诉我,他以前都是让孩子自己回来的。有一次,他到学校去接孩子,孩子还问这位家长,不是说以后都让他自己回家吗?这位家长当时故意说他是运动着顺便来接的。孩子说,那你以后常常运动过来,顺便来接我吧。

这位家长说:我想10来岁的孩子还是需要大人的陪伴的,他能做,会做的事情会越来越多,他会离我们大人越来越远,如果等到我们想要去陪他的时候,可能孩子已经不在身边。

况且这个年龄的孩子的生活跟我们想象中的生活是不一样的,他们有游戏,而这些是我们最不懂的地方。跟他在一起,可以了解游戏,而了解游戏能跟他在一起的时间会更久。

如果现在不陪他,以后青春期,孩子可能就更不乐意让我陪了。

之后他常常过去接,接的路上,听孩子在天马行空,而他顺便了解孩子的学习氛围,以及孩子的想法,同时这也让他对孩子,有更深的了解,并让孩子更乐意同他沟通。

我们现在的生活,越来越繁忙,节奏越来越快,每天能跟孩子接触的时间,只有周末和平时正常班的早上和晚上,早上每个人,都匆匆忙忙的各自离家,根本没有时间互相陪伴,沟通。晚上孩子回来的时候,还有作业,根本无暇去了解孩子的内心。

而10来岁这个年龄的孩子,通常对外界有疑惑,需要自己的见识同大人倾述,需要同大人分享想法,更需要同大人陈述自己的困惑。

我们大人在陪伴孩子的时候, 不只是要关注学习上的事情,我们可以制造些时间,陪着孩子,放下手上的“事物” ,温和的注视着他,听着他讲他碰到的事情,不管是游戏,还是他跟同学,朋友的互动,只是当一个纯粹的倾听者。

02

不批判,不分析

10来岁的孩子,敏感。

他们认为老师没点他们的名字回答问题,是不重视他,他们认为同学没有跟他一起玩,是不喜欢他们。

他们会觉得委屈,他们会告诉大人,而大人的反应往往告诉他们,他们这么大的孩子,对这种事情没什么好在意,这个是很正常的事,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进而离开,不继续听孩子说。

小孩子丢了一块糖,会伤心一整天,我们大人会告诉他们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丢了就丢了。其实在他们看来那是承载着他们一天的甜蜜。大人觉得很小的一件事,对于他们来说,或许就是天一样大的事。

孩子告诉大人,只是想说下,他们的委屈,他们不希望大人,来评价,批判这件事的对错,他们只是希望大人陪着他,体会他们的这种委屈。

而这些“委屈”都是孩子的经历,经历,需要沉淀,沉淀的多了,他们也就会有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与神对话》书中提到,没有对错,就只是经历。如果真的是有对错的经历,只会让他们踯躅难前。而我们有时候陪着孩子,给了孩子对错的判断,让孩子的思维掺杂上大人的思想,让孩子遇到事情时越来越不知所措。

我们真正只需要做到不评判,不分析对错,倾听着他们的委屈,陪着他们,让孩子知道我们在他们身边就好,剩余的就让孩子自己去分析,体验,建立自己的价值观。

03

和善沟通

10来岁的孩子,开始独立思考。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大人的建议,也会产生质疑,他们碰到问题时,会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去处理,有时还会把事情弄的更糟。

而大人会将这些行为视为不听话,叛逆,进而用责备,否定的语气,责令孩子要改掉这些思考方式。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提到,思考是一个过程,拥有自己的轨迹、方向、时间、步骤、或阶段,在经历这一切之后,才会得到答案。

就算大人的思考,也是要耗费大量的经历和时间,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他们从年幼时,就依赖大人,按照大人的方式去学习,等到他们懂得思考时,他们已经开始有独立人格,他们的思考就算那么的不理智,也只是想向大人证明他们不用依赖大人,自己懂得处理了。

思考的结果可能是那么的糟糕,他们可能够沮丧了,他们可能只是想听大人分析他们思考的方式哪里出错,而不是听到大人严厉而权威的命令。

我们所要做的是,和善而坚定的肯定孩子的思考,陪着孩子一起寻找某个问题的答案,分析孩子的思考偏差在哪里,完善孩子的思考,让孩子成年后,不再依赖别人,独立思考来处理问题。

04

总结

在孩子的成长路程中,他们今天能赖在你的身边,跟你说,我要抱抱;明天,也许就会跟你说,我要去上学了;后天就会跟你说,我要去工作了。

他们的每一天都是在向成年人迈进,而你的每一天都是在向白发苍苍的老年人走进,孩子的成长就只有匆匆数年,我们能有多少时光在有限的时间内,陪伴着孩子,听他们轻轻地诉说他们的喜悦,我们能有多少精力,陪伴着他们,听他们阐述他们的烦恼。

今天过去了,就没有了今天,明天只是新的一个“今天”,完全不一样的今天,到底还有多久?我们何不在有限的今天,陪着这些会依赖,会敏感,想思考的他们,放下我们的权威,以朋友的方式倾听,和善沟通,并给予他们一定的指导,让他们平稳的过渡到青春期。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