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长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宝宝的喂养问题,几乎每个妈妈都会担心孩子营养跟不上,耽误了长身体。可在这个关键期,很多家庭在喂养孩子的问题上,会不断踩坑。于是佳佳决定总结一篇宝宝常见的喂养误区来给妈妈们做参考。

01 误区一:越烂、越软的辅食越好消化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没有长牙就不会咀嚼,从而一味地给宝宝吃流食和软食,这样反而耽误了孩子。

咀嚼训练应当从辅食添加期就开始。

用牙齿或牙床练习磨碎食物,不仅可以让宝宝的面部和口腔肌肉更灵活,充分的咀嚼也有利于乳牙的发育,能让牙齿萌出更整齐,对语言能力的发展也大有助益。

建议:

早期因宝宝牙少、肠胃发育也不完善,需要把辅食做成糊状,但随着宝宝咀嚼能力的提高,在添加辅食2~3个月以后,就应该由细腻的米糊菜泥逐步过渡到带有小颗粒的厚粥、烂面、肉末、碎菜等。10个月左右可以给宝宝一些胡萝卜条和芹菜条磨牙,还能促进宝宝口腔发育。

02 误区二:宝宝一定要吃所谓的“儿童食品”

大部分打着“儿童食品”标签的食品,比如儿童酱油、宝宝肉松,其实都是噱头,并没有比普通产品更适合宝宝。

更重要的是,有的“儿童食品”不仅不够营养,还可能影响孩子健康。

比如热销的儿童酱油,号称“低盐”“低钠”,可是看看营养成分表就知道,这些酱油里的钠含量一点儿都不低。

建议:

对于 1 岁以下的宝宝来说,既不需要盐,也不需要酱油。家长一定要学会看营养标签和配料表,千万不要被「儿童专用」这样的词骗了。

03 误区三:肉类不好消化,推迟添加

辅食的添加顺序并没有严格的规定,4~6 个月添加辅食后,就可以开始给宝宝吃肉了。而且在辅食添加初期就该坚持加肉,尤其是红肉。红肉中富含铁,可以大大降低宝宝患贫血病的概率。

据《中国 0~6 岁儿童营养发展报告》的报道——6~24 月龄儿童贫血病率最高,我国 2 岁以内婴幼儿贫血率达到 31.1%。也就是说,对于 6~24 月龄的宝宝,每 10 个里面就有 3 个贫血。仅仅吃高铁米粉,并不能达到宝宝每日必需的铁含量。

建议:

6~12 月龄的宝宝,每天需要补铁 10 mg,这相当于得吃 100~200g 的高铁米粉,而我们建议每天给宝宝吃的米粉大约只有25~30g。及时给宝宝吃肉,才是保证营养的好方法。

04 误区四:用肉汤、骨汤来煮粥煮面好吃又营养

有一部分家长,很喜欢用鱼汤鸡汤和骨头汤给宝宝做粥或面条,觉得不仅好吃而且更有营养,营养专家刘遂谦曾在《大师课堂》中,曾明确指出这也是辅食喂养中的一大误区!

1.等同额外加了盐

肉类食材本身就含有一定钠盐,会在加热炖煮过程中溶出一部分到汤里面,再加上一些可以溶出的氨基酸,虽然让汤的味道尝起来很香,但同时增加了宝宝的摄盐量。大量研究证实,对咸味的偏好,从婴儿期开始,而高血压和相关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也是从婴幼儿期开始的。

2.营养不在汤里

不管是鸡肉、鱼肉还是猪肉,营养主要存在于肉和脂肪中,汤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有营养。而且这些汤,会加重宝宝的口味,让他们的味蕾变得不敏感。

3.汤里也有高嘌呤

我们都知道久煮的火锅有高嘌呤,会造成高尿酸,引发痛风、结石。而长时间煲的汤里也会有高嘌呤,对宝宝也不好。

建议:

6个月以上的宝宝可以尝试喝一点鸡汤,主要是为了让宝宝品尝一种新的味道,而不是为了补充营养。还要注意汤里一定不能加盐,并撇去多余的油脂。给宝宝喝汤的同时,也要给宝宝吃汤里的肉。

05 误区五:豆制品会引起性早熟,不能吃

很多家长不给孩子吃豆制品,尤其是豆浆,认为豆制品会导致性早熟。

就因为豆浆、豆腐等豆制品中含有一种大豆异黄酮的物质,又叫植物雌激素,它和人类的雌激素结构类似,所以有人就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吃了就会性早熟。

虽然植物雌激素会产生类似雌激素的作用,但对人体的影响微乎其微。

建议:

豆制品普遍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质,豆腐中还含有钙,很适合孩子日常补充,不同种类的豆制品营养价值稍微有不同,都是健康的选择。

06 误区六:孩子年纪小,饭菜不能放油

脂肪是重要的热量来源,更是重要的营养物质。

像维生素 A、维生素 D 这样的脂溶性维生素,想要被孩子吸收就必须有脂肪的参与,吃油的重要性不可小觑。

建议:

添加辅食后的宝宝,如果能保证每天吃 1个鸡蛋、50g肉禽鱼,脂肪摄入是充足的,不需要特意吃油。

小宝宝的身体发育以及大脑和神经的发育都需要脂肪酸的参与。食用油是宝宝补充不饱和脂肪酸的良好来源。制作胡萝卜辅食的时候,先要将胡萝卜下油炒,再弄烂弄碎给宝宝吃。

宝宝吃的油应该经常换,推荐以富含 α- 亚麻酸的植物油为首选,如亚麻籽油、核桃油等,都是非常适合宝宝的食用油。

一岁内宝宝应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每天需要额外添加约5~10g油脂,一方面帮助他们增加必须脂肪酸的摄入,另一方面,油脂是重要的能量来源,足够的油脂摄入,是保证正常生长发育速度的必需品。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旨在普及科普常识,不作为疾病诊治依据,如果身体有不适或疾病,建议及时到专业医院就诊!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