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12岁以后的孩子,父母要学会示弱。

父母向孩子示弱?此话一出,很多家长表示难以理解,更无从下手。

那么,就陪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李玫瑾教授所说的“示弱”,究竟高明在何处。

01   示弱效应

“示弱效应”本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心理效应,多应用在各类组织中的领导与下属之间。

它是指如果领导能够放下架子,向下级请教问题,便可以拉近与员工之间的距离,从而使上下级关系和睦,促进组织发展。

示弱,并不意味着低三下四。

示弱的本质,是以柔克刚。

它可以避免“硬碰硬”带来的伤害,也可以化解“身份高低”带来的隔阂。

如果我们家长也掌握了“示弱效应”,放一放架子,搁一搁面子,那就相当于掌握了家庭教育的一把利器。

现在大多数家庭仍然是“强父母,弱小孩”模式,父母是庇护着孩子的大树,为孩子遮风挡雨,但有时难免过度,变成了为孩子包办一切。

更多时候,我们还是固执地认为:我生了你养了你,我就是你的主宰。

因此,在亲子矛盾中,我们无法做出让步,往往痛心疾首,比孩子反应更激烈。

然而事实证明,“超级父母”养不出优秀的孩子,“全能型”父母也不能保证家庭和睦。

02  父母示弱,是亲子矛盾的缓冲器

作家六六曾这样描述过她的青春期儿子:  青春期小孩,避免彼此嫌恶的唯一办法就是我闭嘴。

我不知道他要多久才会懂事,也许等他懂事了,他就成为别人的丈夫或者别人的女婿,我并没有享受到他的耐心和宽容。

连能言善道的知名作家,面对青春期孩子时,都找不到交流沟通的渠道。

对于12岁以后的孩子,开始形成越发强烈的自我意识,虽不成熟,也不完全正确,但他们会坚定地捍卫。

软硬不吃,打骂不服,亲子大战一触即发。孩子们“一言九顶”,常常把父母们气得血压飙升。

家庭中出现了战火,亲子关系面临僵局,怎么办?

李玫瑾教授的答案非常朴实:“过了就好,过了就好,就算过不了,也得忍。”

李玫瑾认为,六岁之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都是黄金,十二岁之后,父母的话语都是垃圾。

没必要和青春期的孩子讲道理,因为他会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

遇到什么事情,只要点到为止就好。

比如他和同学发生冲突,平静地问一句“发生什么事儿了”,接着再说三五句,就要扭头走开。

和孩子较劲,除了把我们气疯,没有半点作用。

正确的沟通方法是这样:

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洪荒之力,就是想多说两句怎么办?

那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还是要多尊重他,多商量。

谈论某件事情时,可以说“如果是我的话,我可能会这么做”,而不是指责他“就你傻,你怎么能这样”。

李玫瑾教授回忆起自己女儿进入青春期时,母女之间特有的沟通方法:

和自己的女儿谈事情的时候,都是去超市或者遛弯的时候谈,不会坐在家里谈,这样两个人都比较放松。

遇到敏感话题,比如女儿早恋,她不会唠叨,而是认真写一封很简单的信,用信沟通,给孩子讲述,爱情到底和什么有关。

后来,女儿回信时写着“给可爱的妈妈”,欣然将自己的心事写出来,放心地分享给妈妈,也会询问妈妈的意见。

03 父母示弱,是孩子独立的第一步

有句话说: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诚然,当我们成为了父母,肩上的担子就沉重了起来,也不得不坚强起来。

我们是孩子的守护神,是孩子的顶梁柱,于是我们往往下意识认为:父母应当为孩子付出一切,包办一切。

但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极易被忽略:孩子终究有一天要独立,当我们无法再守护他们,他们能不能创造自己的未来?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

“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走独立的道路,这是我们教育关键性的问题。”

无论男孩女孩,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就是独立,只有拥有独立的人格才能在社会立足,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

而示弱,正是培养孩子独立精神的一个秘密武器。

李玫瑾教授说:

父母可以向孩子袒露自己的短处,比如“我身体也不好了,体力也不支了,工作的压力也很大,我自己都挠头,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管你了,我觉得你应该能管好你自己”。

有些事情并不需要面面周全,一步到位。

偶尔和孩子说一句“我不会,你来帮帮我吧”,说不定你会惊喜地发现,你的孩子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能独立去做许多事。

演员海清经常在微博上记录儿子的成长。

从小就独立写作业、给家人做简单的早餐、给妈妈准备手工礼物……孩子从不叫苦,海清也乐见其成。

提起对儿子的教育,海清说自己有独特的育儿方法:通过适当的示弱来逐渐培养儿子的独立意识。

从来不为孩子包办一切,从4岁起就开始有意识地锻炼他的自主能力,让他做简单的家务、上学放学时自己背书包、出门逛街帮自己拎袋子提包包等等。

家里有两个儿子的胡可,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大人做的少了,孩子做的就多了,慢慢的也就成长了。”

孩子大了,该具备生活技能的时候,我们不能缺了这一课。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以为孩子传道受业解惑,但不能替他们完成作业,否则他们该如何从人生这所大学毕业?

04 学会示弱,并不丢人

前段时间热播的《小欢喜》,传递出很多家庭教育的新思考。

其中有一个特别温情的场景,也是引发网友共鸣最强烈的场景。

高三学生季杨杨,一直对父亲颇为不满。

父亲是区长,对家庭的关注很少,也缺席了儿子的成长,父子之间隔阂很深。

二人心中煎熬已久,终于,这位区长父亲弯下了腰,诚恳地向儿子道歉:“我错了。”

儿子眼角含泪,双肩微微颤抖,心防瞬间决堤。

很多时候,孩子和父母渐行渐远,只是差了一个道歉。

父母们可以犯错,但一定要学会向孩子道歉,这种示弱并不丢人,反而会让孩子看到父母的担当,赢得孩子的尊重和钦佩。

父母向孩子示弱,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敞开心扉的真诚。

好的教育,从来不需要囿于身份和脸面,只有心与心的连接。

愿我们早日学会与孩子交心,也愿我们早日收获孩子的真心。

父子母女一场,是这世上最美丽的缘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