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看了《被讨厌的勇气》,里面对我影响最深的理论就是“课题分离”。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时刻牢记。

最近一段时间生活经历挺多变化的!

壹娃入托班我逐步回归工作,这对于我俩来说都是生活模式的大转型;上个月下旬,公公突然离世,给老公的打击巨大,他的心绪平复也是件艰难的事;幼儿园的事情也有了着落,如愿进入了期望中的幼儿园,等着9月分变成小班的同学。

回顾一下,近日生活的变化成年人也未必能从容应对,我也不应该要求孩子能快速适应托班生活。壹娃不适应的其实不是托班,应该是不适应和我分开,毕竟从出生到现在,三年八个月,从未分开过。她一定没想到,成长是要经历分离的。

最近她的情绪很多,无理取闹的情况也非常多。在她大喊大叫大哭大闹的时候,我能看到她的无助和失去掌控感后的紧张。有次,我没控制住自己,失控了,不是单纯的打她,而是情绪失控!当时的我一定可怕极了!那天,我情绪非常非常复杂,生气、自我怀疑、开心、伤心……如果时光倒转,我换一种方法解决,会不会更好呢!

当晚发了条朋友圈,微醺状态下发出的,收到了很多朋友的关心。看到Lisa的回复,第一时间与她私聊,得到积极的力量。第二天早上八点多她又和我联系说来工作室找我。那天聊了很多,相互分享了一些看法,多半是她带领我。很感动也很感谢!庆幸在育儿道路上有一位这么值得信赖的朋友。

我依然是正面管教的拥护者,也认为孩子无条件听话时间个可怕的事!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维模式,自己的坚持,这是好事呀!可大人时常因为孩子的“无理取闹”大发雷霆,大打出手,让孩子因害怕而服从,这不是我认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治标不治本。

不听话的时候打一顿!然后呢?

对,打一顿,乖了,然后呢?

孩子变乖是因为挨打疼,他们怕疼!同时也们也会觉得,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乖的时候百般好,不乖的时候棍棒伺候!被打惯的孩子,变叛逆或者变讨好型人格的概率都远远大于被无条件接纳的孩子。

无条件接纳,不是好坏都需要被父母接纳包容,那是溺爱。被接纳是说家长要接纳孩子的坏情绪,接纳孩子的性格,但不接纳坏行为!

接纳的是人,不接纳的是行为!这一定要分开!

孩子有坏情绪,我接纳,但同时要接纳自己,也要课题分离。孩子的情绪是孩子的,我的任务是安抚和让她感受到爱,并不是一味退让妥协。该坚持的要坚持,但没必要歇斯底里!

今天晚上壹娃又因为一点小事连锁反应,狂哭狂闹1个小时,期间我有要办法的冲动,索性及时意识到自己要被情绪绑架,提前控制住了。

哭闹结束,情绪抒发完毕,接着相信相爱,睡前搂着亲亲抱抱,也一并复盘了晚上的事情。我相信孩子是有听进去的,但我不指望她下次能控制住自己。毕竟她的大脑还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不然干嘛还要兼护人?

搂搂抱抱哄睡着,出来刷牙,再怼一杯咖啡,加个小班,挺好!如果我的情绪不幸被她牵着走了,工作的事儿我一定没心情做。所以,课题分离很重要!

最后想说一句:撒娇耍性子是孩童时期的特权,我希望我的孩子懂道理明事理,也希望她在小的时候,在父母身边的时候不用做个标准的乖孩子,想哭就哭,想闹就闹,哭闹之后还是好宝宝!

我不能控制“你要做什么”,但我可以做的是控制“我要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