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和一群陪读的老母亲聊天,才知道现在的孩子,个个是天才的“无间道”。

朋友A妈:

我家孩子上课从来不好好听讲——老师在前面上课,她就趴在桌子底下玩,今天画画,明天看小说,后天打游戏机……老师抓,她就想尽办法躲,光是为了藏好玩的东西,就挖空了两本字典!

朋友B妈:

我家孩子也是的!我给他报名上足球课,他就趁教练不注意,躲在场地边拔草捉虫子玩。更可气的是,回家之前,人家还会伪装呢,在地上打个滚儿,弄得灰头土脸……我还对他说:这孩子,太知道努力了,拼抢那么积极,别把自己弄伤了……

我:

我女儿也不是省油的灯,整个二年级,我几乎没见过她的数学作业,因为她说“二年级没有数学作业”。天真如我,立刻就信了,直到别的妈妈告诉我“数学作业天天有”……

孩子们为了逃避一点学习和活动,为什么能这么“机智”呢?难道他们就真的打从心眼里讨厌学习吗?

一开始,我还真是这么怀疑的,直到我在《孩子的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中读到:很多时候,孩子做事情之所以没有动力,其实是因为我们这些当大人的(家长或者老师),用“过度的外在推力”,伤害了他们的“内在动力”!

孩子没有“内驱力”再多“外推力”也是白费功夫

教育心理学把激励孩子的动机分为“内在动力”和“外来推动力”。也可以称之为“内驱力”和“外推力”

“内驱力”来自于孩子的内心,它推动孩子努力追求目标。因为孩子“喜欢”自己参与的活动,所以在参与过程中,不需要诱惑、哄骗或者奖励。

而参加活动本身所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又能进一步鼓励孩子继续努力。

相反,“外推力”来源于外在因素,通常是为了得到奖励,或者避免惩罚,而获得的推动力。

比如,考了高分,就能得到更多零花钱;参加足球比赛就能得到奖牌;不遵守课堂纪律就批评;考试不及格就打屁股等等。

“内驱力”和“外推力”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的“威力”,比后者要强大很多很多。

比如,A妈就曾经和女儿认真探讨过她不肯认真上学的问题。

A妈:学习明明是你自己的事情,你为什么要骗我还有骗老师?

女儿:因为我知道,一回家就没有机会玩儿了呀。

原来,小A只要一放学,就有一堆学校作业和A妈布置的额外作业等着她。等把所有的作业都写完,已经晚上九点十点,洗个澡就该睡觉了。

可是,喜欢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既然回家有爸妈亦步亦趋地盯着没法玩,小A就只有趁着上课,趁在学校里老师管不过来,尽情地释放一把自己的天性。

B妈妈也用同样的问题问过自己的儿子:

B妈妈:踢足球的事为什么要骗我?

儿子:因为我一点儿也不喜欢足球,你们给我报名的时候也没问过我愿不愿意。我要是不好好踢,你们俩就唉声叹气,我顶嘴你们还打我屁股……既然这样,我还不如假装好好踢球,你们也就不会继续来烦我了。

你看,即使我们有一千种法子来管理孩子,孩子们也会有一千零一种法子来和我们搞对抗。

没有任何一个家长,有能力一辈子盯着孩子好好学习、努力工作,既然如此,培养孩子的“内驱力”,让他们学会自己鞭策自己,自己努力上进,才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务。

“外在奖励”太多也会损害孩子的内驱力

而且,家长给予的外在推动太多,甚至可能会伤害孩子做事情的动力。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效应,叫做“过度辩证效应”(overjustification effort)——简单来说,就是:过多的来自外界的奖励,会损害人们的“内驱力”。

《孩子的情商》中有这样一个“外界奖励伤害内驱力”的故事:

二年级的Emily,在每天入睡之前,都会和父母一起读两本书。

其中一本由Emily大声朗读,另外一本由父母来读。Emily非常喜欢这样的睡前阅读时光。

但是有一天,她突然对妈妈说,自己晚上不想读书了。

妈妈问她为什么,她就告诉妈妈,他们学校在搞一个“激励项目”——如果哪个孩子在9月份能读满15本书,就能得到一个奖品。搞笑的是,奖品是附近一家披萨店的3美金优惠券。

虽然这个奖品并不能让Emily直接受益——因为她从来也不用为披萨买单——但导致的结果是,Emily读书的“内在驱动力”减小了。她只用了半个月就早早完成了15本的“阅读指标”,于是就失去了读更多书的兴趣。

Emily的妈妈造访了学校,她建议把奖励方式改成——把前一晚读过的书名写在第二天早上的班级海报上。

立刻,Emily的阅读热情就回来了。

如何培养孩子的内驱力?

你可能会觉得,让家里那个熊孩子学会“自己鞭策自己,自己努力上进”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但其实,儿童心理学家们早就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1.给孩子选择的权力

拿我儿子的例子来说,他是个体育渣,为了让他多运动,我简直是绞尽了脑汁。

后来终于没办法了,我就自说自话,没和他商量,给他报了学校的课后篮球班。

篮球班每周四放学后集中训练,然后,“满校园抓儿子”就成了我这个老母亲每周四的固定节目——

我在男厕所门口喊儿子,在垃圾箱旁边堵儿子,在大树底下一蹦一蹦地够挂在树枝上的儿子……捉到儿子之后,还要穿过半个校园把他拖到篮球场……难度堪比过年杀猪。

有几次,儿子反抗的喊声实在太响了,引得好几个美国妈妈都跑过来围观,边围观还边劝我:“你不能这样逼孩子啊!你不尊重他的选择,他就算去上课了,也不会好好练习的……”

后来,就在我几乎快要绝望的时候,有一天,儿子突然自己跑来对我说:“妈妈我要玩滑冰。”

我抱着“死马当成活马医”的心态给他报了名,结果,这个体育渣居然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他不光愿意认真上课,还能连续滑上两三个小时不休息!冰场那么冷,我穿羽绒服陪着,他却每次都滑到满头大汗,脱得只穿一件小T恤!

拥有“掌控自己人生”的选择权,才有内驱力,这个道理,无论是放在孩子身上还是大人身上,其实都是一样的。

2.巧用“外推力”

前面我们说了,过多的“外推力”会损害孩子的“内驱力”,但是,科学地使用“外推力”,反而能让“内驱力”慢慢地生长出来。

那么,怎样才算是“科学地”使用外推力呢?

原则一:遇到挑战性高的事情时,外推力会很有效。

比如,文章开头说到,我女儿二年级的数学作业足以气死老师。后来我分析了一下她这么做的原因,其实是因为“沮丧”。

女儿上学偏早,本来就是班上年纪最小的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肯定赶不上比她大将近一岁的同学。

二年级因为搬家,她又从一个学业进度正常的学校,转到了数学进度特别快的学校(比其他小学快了差不多一到两年)。

新学校里的很多课程她之前没学过,上新课就听不懂,难免感觉沮丧,关键她这个人还好面子,那保护自尊的最好方法,当然就是假装“鄙视数学”。

毫无疑问,数学对女儿来说,就是一个挺有挑战的任务。是时候来点“外推力”了。

于是,我对女儿说:“如果你每天能主动认真完成学校作业(有任何不懂的问题可以问老师问妈妈),我就给你10分钟的电脑游戏时间。”

又过了一段时间,等她得心应手了一些,我又告诉她:“如果你每天能够在20分钟内完成作业,我就再加5分钟游戏时间。”

一开始,女儿会一边做数学一边大声抱怨,慢慢地,抱怨消失了,10分钟之内就能搞定所有数学作业了。再后来, 她也从学习本身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经常美滋滋地告诉我:“我的数学是班上最好的哦。”

这时候,她根本不需要任何“外推力”的帮助,就能主动完成作业了。而且还动不动跑过来对我说:“妈妈,来给我出一道除法心算题!”

那天,我接孩子放学不小心迟到了,跑去学校办公室一看,女儿正趴在椅子上,利用我迟到的短短几分钟,争分夺秒地在写作业。

原则二:不要奖励孩子本来就喜欢的行为

我家有辆动感单车,儿子从前没事就喜欢去骑一骑。

有一天,他突然问:“妈妈,你不是每次游泳课都给我买冰激凌吃吗?那骑车也算是运动,你给不给买呢?”我没多想,就答应了。

没想到,从此以后,如果不给冰激凌,儿子就再也不愿意去骑单车了。外在的奖励,反而把“喜欢”变成了“没兴趣”。

后来,我就学聪明了。儿子再问我滑冰有没有奖励的时候,我斩钉截铁地说“没有!”

儿子问:“为什么呢?”

我说:“因为做你自己喜欢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种奖励啊。”

再比如,女儿学会认字以后,特别喜欢看中文课本上的故事,有一天,她问我:“读中文也是学习啊,要不要给游戏时间呢?”

我反问:“中文书好看吗?你读着开心吗?”

女儿说:“开心。”

“开心就是奖励啊。”

原则三:尽量使用“正面激励”

在需要使用“外在推力”的情况下,尽量使用“正面激励”而不是“负面激励”。也就是说,在孩子完成任务之后奖励他,而不是在他无法完成任务的时候惩罚他。

另外,还应该确保你提供的奖励是孩子喜欢的,而不是你觉得有趣的东西。

我朋友,一位虎妈曾经买了一把戒尺,如果儿子写作业的时候发呆走神偷懒,就打他的手心。这样打了小半年,儿子除了越来越叛逆,一点儿进步都没有。

后来虎妈把处罚改成了奖励——如果能在一个半小时之内完成作业,就陪儿子一起搭一个小时乐高。

很快,孩子就能认真及时地完成作业了。

虎妈说:“我想明白了——与其让孩子磨磨蹭蹭、不情不愿地拖上三个小时写作业,还不如让他提高效率,然后用节约下来的时间好好玩耍。

3.玩出内驱力

很多爸妈都把“玩”和“内驱力”当作完全对立的两件事,殊不知,孩子最初的内驱力,正是在玩耍的过程中产生的。

内驱力的产生,需要拥有“制定目标,努力实现”的所谓“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的愿望。

而即便是幼儿园的孩子,也会有这样的愿望,比如:

当你听到你五岁的孩子说“我喜欢画画”;

当你听到你七岁的孩子谈论收养小动物,好让它们有个家;

或者你九岁的孩子说“我想成为最好的体操运动员”……

这些都反映了他们“自我实现”的意志。

我们可以鼓励孩子设立目标,而且我们应该知道:设立目标并不意味着没有乐趣,相反的,目标有时候能增加乐趣。

在沙滩上搭一个城堡,在母亲节做一个小礼物,学习骑自行车……这些都涉及到有目的性的活动。

当孩子们全神贯注于这样的活动,他们在完成任务、达成目标的时候,会感到快乐和满足。

你会看到孩子们在玩耍中“努力工作”(满头大汗地搬石头);培养冒险精神(骑自行车的时候不断地摔跤),还有“坚持到底”的品质(沙子城堡塌陷的时候,要不断尝试重新把城堡搭好)……

在孩子未来的一生中,无论是在学校达到某个分数,在工作场合得到提升,或者是在个人生活里为了买一所大房子攒钱……这种制定目标并为之努力的“自我实现”能力都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