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宝发热,不仅宝妈着急,就连七大姑八大姨也着急。

我之前用视频完整记录了我家4个多月青枝宝宝第一次发热的经过、处理及转归,后来通过观察和等待,青枝宝宝没费一兵一卒,轻松过关。

有一天,我的一个好朋友问我,说她侄女发烧,因为她想到我们家青枝之前发烧的情况,咨询我青枝的发热是不是细菌感染造成的,我回答不是。然后就开始了如下的对话:

遇到发热,医生也不能立马判断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何况是没有学医的朋友,担心着急,很想知道宝宝发烧了该怎么办才好。

宝宝生病后妈妈心急如焚,马上就带宝宝上医院看病,当地医生给宝宝查了血常规,就考虑细菌感染,给宝宝开了抗生素如下。

朋友问我,细菌感染怎么处理呢?

我对这个“细菌感染”诊断表示了怀疑态度。

考虑到和朋友间接交流无法获得最准确一手资料,我和宝妈直接做了一次语音交流。

语音聊天15分钟的样子,询问了宝宝生病发热的情况后,我建议宝妈先不服用阿莫西林,叮嘱了观察病情的注意事项,要有情况再联系我。宝妈顿觉心安许多,朋友也不禁感叹怎么这么神奇。

第二天,宝宝就退热了,精神状态好,但是出现了轻度腹泻的情况,我是这么和她解释的:

后来,又过了三天,我随访宝宝情况,体温稳定,腹泻好转。

到这里故事讲完了,故事中的宝宝这次发热也轻松过关了,避免了服用不需要的药物,也解决了宝妈的焦虑和担忧。

当然,发热的表现情况是错综复杂的,不同的人、每一次发烧情况都会有所差别,非面对面的交流咨询并不能取代临床诊疗过程,无论是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再到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动态观察变化、随访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却能提供了许多便利,也能实实在在帮助到人。

现代医学鼻祖希波克拉底曾说:“医生有三大法宝:语言、药物和手术刀”。语言占据非常重要地位,不是光开药、手术就能取代的。医生能做到就是“有时治愈、常常安慰,总是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