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的继续关注,让我们一起“伴孩子终身成长”!


今天是《孩子:挑战》这本书的第四次分享,今天将结束这本书的分享。前面我们讲了父母要避免做什么?今天我们来一起看一看父母要坚持做什么?

1. 尊重孩子,这一点很重要

尊重孩子,就是说我们将孩子看作和我们自己一样,是一个享有同等决定权的人。但这样权利,并不代表孩子可以做任何大人能够做的事。每个人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不同,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权利。

尊重孩子也代表在孩子表现出不合适的行为时,我们不能使用可能让孩子感到的受辱的语言和行为,而应该让孩子感受自己的不合适行为导致的自然后果。

2. 坚持用自然后果来教育孩子

坚持让孩子体验自己行为的自然后果,我们就给孩子提供了一个真实和诚实的学习机会。使用自然后果,需要我们转变思维,我们不能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不能强迫,而是要激发他们的健康行为。要记住,我们没有权利惩罚一个和我们享有同等地位的人。我有责任引导我的孩子。我没有权利强迫孩子接受我的意愿,我有义务不对孩子的过分要求妥协。

举例:十岁的艾尔弗雷德上学时经常忘记带午饭。每次妈妈发现时,就会赶紧把午饭送到学校,并且大声责备他忘性大,害得自己为给他送饭多跑一趟。而艾尔弗雷德总是以发脾气回应妈妈的指责和说教,同时继续忘记带午饭。

分析:一个人忘记带午饭的自然后果是什么?会挨饿。妈妈可以告诉艾尔弗雷德,她不再认为他忘记带午饭是她的责任。如果艾尔弗雷德又忘记带午饭了,妈妈很抱歉无法再给他送午饭了。同时妈妈要注意不要说“也许这样会给你一个教训”,这样的说法会让孩子会感觉妈妈是故意不送午饭,这是妈妈给自己的惩罚,忘记带饭就应该妈妈送。妈妈可以说:“艾尔弗雷德,你忘记带午饭,我也觉得很惋惜。”仅此而已。父母没有权利替孩子承担责任,也没有权利替孩子收拾残局,因为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3. 坚定而非强硬

父母可以坚定,但不强硬。怎么做呢?秘诀就是知道如何坚定。强硬是我们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我们命令他们怎么做。坚定,则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家长可以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并做出来。

举例:妈妈在开车,五岁的双胞胎兄弟朱迪和杰里在后座疯玩,他们越来越吵,妈妈越来越烦躁,几次要求他们安静。可是他们只停了几分钟,又开始大吵大闹,越来越过分。忽然杰里使劲推了朱迪一下,朱迪径直撞向妈妈的的肩膀和头。妈妈大喊:“立刻给我停下来!”。她靠边停车,给了两个紧张的孩子一人一巴掌,两个孩子吓呆了。因为妈极少打他们。

分析:妈妈平时对两兄弟十分仁慈,让两个孩子感到“干什么都可以”。如果我们一会容许孩子违反规矩,一会又因为他们违反规矩而大发脾气,这就是教给孩子:只有当父母使用暴力的时候,他们才需要听话。在此之前,干什么都可以。合适的做法是:每当两兄弟在后座胡闹时,妈妈可以停下车,说:“如果你们不守规矩,我就不开车。”然后她可以静静地坐着,直到孩子们停下来,不用多做解释,妈妈的态度就能够表明她的立场和坚定。坚定对孩子很有必要,它提供了界限,没有界限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如果没有界限,孩子就容易不断探究父母的极限在哪里。最后容易出现的结果是:孩子的行为越来越过分甚至极端,导致受到惩罚。

4. 帮助孩子发展对秩序和规律的尊重

孩子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需要学会尊重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孩子必须体会秩序和规则是自由的一部分,如果不守秩序,所有人的自由都会受到影响。

举例:7岁的菲儿,很爱画画、看书、做手工。菲儿很忙,不断在画画、看书和手工之间来回切换。不一会,菲儿的房间、客厅和书房,都被菲儿的各种未完成的作品、看过的书占据了。终于,菲儿完成了自己的画作。下班了,爸爸和妈妈回来了,菲儿高兴的奔向爸爸和妈妈,说:“看,爸爸妈妈,这是我今天的作品!”看着地上散乱的书、桌子上各种各样的画笔、画纸等,爸爸的脸从晴天转成了阴天。菲儿看着爸爸的表情,脸上的笑容和兴奋逐渐凝固了。举着画作的手也逐渐垂了下来。终于,爸爸忍不住了,说:“给你说过多少次了,做完一件事情之后,把现场收拾一下再干下一件事情。这样屋子就不会这么乱了。我上了一天班,可不想回到家就开始收拾屋子。菲儿,和我一起来先把屋子收拾一下吧。”妈妈看着爸爸的脸色,想说什么却欲言又止。

分析:爸爸觉得对自己不公平,忙碌了一天,回到家就要收拾屋子。殊不知,当爸爸在说“给你说了多少次了”,其实就是把责任推到孩子身上。看,我给你说过了,你还是犯错误,不能怪我哦。要记住,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这样的话不能说,对孩子的影响和伤害很大。孩子不遵守规则,甚至是事前定义好的规则,确实会给大家带来影响。但是这位父亲的做法,确是欠妥。

因为当爸爸看到满屋子杂乱,选择什么时候收拾,决定在自己,不在于孩子。忙碌一天,爸爸可以选择先休息再收拾屋子。其次,需要形成互相尊重。尊重孩子,意味着这位父亲不能强迫孩子去遵守规则;尊重自己,这位父亲可以选择不替孩子收拾屋子,不去催孩子应该做的事情。正确的做法是:当爸爸发现书房、客厅到处都是孩子的东西时,可以收拾好,这是为了自己使用方便而收拾的,因为这些散乱的东西妨碍了自己使用书房和客厅。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表情要和善、态度要坚定,爸爸收拾的行为不能带有埋怨的语言和深情。另外,可以找时间告诉孩子,书房、客厅都放满了孩子的东西,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不方便,爸爸希望孩子应该怎么做。最后不忘记补充一句:“爸爸爱你,爸爸也相信你会做得越来越好”。

爸爸妈妈们不用为孩子自己的房间不整洁而操心,这样孩子也会体验到房屋凌乱带来的后果。很快,当孩子找不到衣服、袜子或者自己喜欢看的书的时候,自己会发现屋子整洁好处的。而且,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如果需要父母的帮忙,我们可以一周帮助孩子清理一次房间,当和孩子一起整理房间时,记住不要批评孩子、不要做任何的评价。一起打扫时,大家的谈话应该是轻松愉快的。

补充:如果我们过分保护孩子,他无法体验到不尊重秩序和规则的后果,他就学不会尊重秩序和规则。他被刀伤过,他就会对刀的锋利产生尊重;没学会平衡,骑车就会摔倒。这些都表明了秩序和规则都是存在的。孩子生活这个世界上,需要学习如何尊重自然法则。我们无法通过说教来让孩子学会如何保持自行车的平衡,他只能自己从实际经验和教训中学习。如果在孩子的世界里,我们成为自行车两边的训练轮,那么孩子就永远学不会骑自行车了。

5. 消除批评,帮助孩子减少错误

孩子会犯错误、做错事,这很正常。如果我们抱着批评的态度,就会无意中将好行为中偶然发生的错误单独拎出来,放大了错误的严重性。这会使得孩子将注意力转移到错误的结果上,而不会思考为什么会犯错误。这样会渐渐给孩子培养出永久性的缺点。

举例:八岁的查尔斯给外婆写一封信。妈妈说要看看。查尔斯勉强把信推过去给妈妈看。“哦,查尔斯,你看看你写的多糟糕,这么歪歪扭扭,怎么写不整齐呢?而且拼错了三个词。我把正确的写给你,你重新写吧。”查尔斯从头开始,可是除了更多的错,。他一张一张地揉了好多张纸。最后,查尔斯气的泪流满面,扔掉了笔,大叫:“我写不好。”

分析:我们对错误结果的强调具有灾难性的后果。查尔斯本来很享受写信的乐趣,不论他的心是否错误连篇,外婆都会很高兴。而现在,查尔斯痛恨写信,这件事给他带来了痛苦。当妈妈的关注点放在错误上时,她也将儿子的关注点从正面的“享受写信”转移到负面的“出现错误”上。查尔斯害怕出现错误。这个恐惧给他带来了更多的压力,结果造成了更多的错误。他感觉到很气馁。假如妈妈刚才赞扬查尔斯给外婆写信的美好心意,他会多么高兴和自豪!这就是正面强调,会让孩子感到愉悦,会激发他想做更多体贴的行为。妈妈还可以找出他写的好的地方,并指给他看。比如说:“我看到你这个C写的很不错,你在不断的进步。”这样就可以鼓励查尔斯写的更好,因为他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多的信心。

补充: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焦虑越来越多。我们总是担心若干年之后孩子没有好的工作,却不愿意从眼前的正确的教育方法做起。于是我们不断地监督孩子,想尽办法预防可能出现的错误。我们不停地指出孩子的错误、不停地告诫他们。这实际上表明我们对孩子没有信心,这会让所有人感到沮丧,包括孩子。不断会让孩子感到自己经常出错,而且孩子会害怕出错。孩子会被恐惧压迫,可能导致孩子因为害怕出错而不愿意做任何事情。实际上,我们都是在错误中成长的。对我们自己的错误,要理解;对于孩子的错误,更要宽容和理解!

6. 保持规律

规则对于孩子来说,就像房子的墙,赋予生活的界限和范围。没有哪个孩子能够在无法预知和无法期待的生活中过得愉快和安逸。规律让人有安全感。稳定的规律能够赋予孩子清晰感,继而产生真正的自由。当孩子感受到规律稳固时,他们很少挑战这个底线。

举例:放暑假了,麦克随心所欲,晚上很晚才睡,早晨想几点起床就几点起床,零食和饮料随便吃喝,该做家务时往往会有“和朋友的临时计划”,他还经常让妈妈忙来忙去开车送他。妈妈常常叹气:“如果学校早一点开学,一切恢复正常,我会开心极了。”这一幕,在很多家庭中都在发生着。

分析:到了暑假,孩子们被允许从慢慢的课表中解放出来,自由享受假期。的确,规律应该因为放假而发生变化,但不是没有规律。假期中对孩子放任,就会给孩子形成一个印象:学校和工作让人不愉快,从学校和工作中解脱出来才是自由。这是个错误的观念。上学是孩子的责任,就像上班是成人的责任一样。所有的职责都需要规律,否则就会一篇混乱。因此,假期和孩子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是非常有必要、也非常重要的。

7. 降低“坏习惯”的重要性

批评、说教,都不能教孩子不说谎、不偷东西;相反,它们更像这些行为的“添加剂”,孩子会更想做坏事,以击败父母和增强自己的权力感。孩子不需要任何说教,他们本来就知道说谎和偷盗不对。如果他宁愿选择做坏事,那是因为做坏事能够给他带来他想要的结果。

父母眼中,孩子的“坏”习惯包括随地小便、尿床、吃手指、咬指甲等。我们给“坏”子加上了双引号,是因为这些行为和其他的不良行为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并没有哪个更“坏”。对于父母而言,我们会觉得孩子的这些“坏”习惯背后隐藏着危险或者是严重问题,希望能够降低、减弱、消除这些“坏”习惯。

不过要记住,我们越是急于纠正孩子的坏习惯,就越有可能使得这个“怀”习惯越来越严重。因为:

  • 当孩子发现自己的习惯、行为让父母体会到这么严重的困扰,他会感觉自己拥有了一个强大的武器;
  • 比如尿床,父母反复向孩子强调要戒除尿床,反而会让孩子焦虑、担心。可能会加剧尿床出现的频度;
  • “坏”行为的背后都有导致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坏”行为仅仅是表象。不了解根本原因,对症下药,只能是舍本逐末,无法很好地解决问题。

8. 坚持“和”孩子说话,而不是“对”孩子说话

说说这两种方式的区别,我们就会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了。

“对”孩子说话,是在告诉他,我们要他怎样,是在让他顺从,是我们在思考;“和”孩子说话,是我们和他一起思考,找寻解决问题或改善情况的方法。这个专题很重要,因此我们多讲一讲。

举例:两个孩子因为玩纸牌时,其中一个孩子作弊而发生了冲突。开始的时候,妈妈没有介入。过了一会,孩子心平气和的时候,妈妈觉得还是有必要讨论作弊这件事情。于是妈妈和孩子说:“你俩都知道作弊不对,而且作弊也让游戏不再好玩。那么我们需要遵守游戏规则,对吗?”虽然妈妈的口气很和善,但是这不是在讨论问题,这是说教。这是妈妈的逻辑,不符合孩子的心理。这也是在“和”孩子说话。

另一种方式,一两天后,妈妈和孩子说:“我有一件事情想不明白。”孩子很好奇,妈妈有什么想不明白的事情?这样妈妈就得到了孩子的注意。然后,

妈妈:“当两个人玩游戏时,其中一个人作弊,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孩子:“他们会吵架!”

妈妈:“那你们觉得,为什么那个人要作弊呢?”

孩子:“因为他想赢!”“因为他想让自己很厉害!”或者“因为我不想我每次都输!”

妈妈认真倾听孩子的回答。不但妈妈了解了孩子的想法,孩子们之间也增加了了解。

妈妈继续问:“那么,作弊会对游戏产生什么影响?”“作弊的那个人,对被骗的那个人会有什么感觉?”“你们觉得,这样能让我们学会公平吗?”“我们可以怎么做,可以让游戏不失去乐趣,而且继续好玩?”

通过类似的问答,妈妈会清楚两个孩子竞争的心理状态。最后,妈妈可以说:“我很高兴了解你们的想法,这对我也很有帮助。”

在这种方式中,妈妈在播下“思考的种子”。不需要给孩子讲道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发掘:问题出在哪里?怎么解决?让孩子思考,然后静观其变。

我们也可以通过给孩子直接提问题的方式,让他们思考。“我有个困难,不知道你有什么看法?我现在要做完饭,而你让我辅导作业。我要同时做两件事情,这让我手忙脚乱。你觉得咱俩可以怎么办?”

我们不可能每天都批评孩子,但是我们每天都在和孩子说话,因此我们说话的方式、内容、语气、表情,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下面六点总结,需要我们注意:

  1. 父母经常自认为很了解孩子的想法,知道孩子的感受。事实上,我们往往根本不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
  2. 当我们发现孩子的看法和我们不一样时,我们需要很小心。如果我们因此批评或羞辱了孩子,我们立刻关上了相互信任的大门;
  3. 观点不是唯一的,我们要随时准备接纳孩子不一样的观点。这个非常有价值。我们可以对孩子说:“可能你是对的。我们再仔细想一想,看看还有什么可能?”或者:“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是你有权利这样说。我们看这样是不是可行… …”;
  4. 父母的否定和说教,只会让孩子更加坚定地维护自己的想法;
  5. 当孩子因为我们没有完全赞同他的想法而表现出不想继续讨论时,不要勉强孩子,先把问题放一边。大家都好好想想,过几天再聊;
  6. 青春期的孩子和成人之间一个尤为突出的问题是:无法沟通。如果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打下了良好沟通的基础,那么到了青春期,这个沟通的大门通常还会保持敞开。要做到这一点,家长要尊重孩子。即使我们不同意孩子的想法,也要保持对孩子的尊重。


微信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信息微信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信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把它转给您的朋友。欢迎留言,欢迎提出问题和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