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各类神兽萌宠都为人们提供了不少艺术创作的灵感。从《山海经》到《西游记》,再到如今日趋成熟的国漫,青丘之国的九尾狐、能武不能文的孙猴子、长着翅膀的鱼、麒麟兽等各种中国神兽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神奇动物”为主角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动物这个IP在中国文化中举足轻重。

宗教文化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分支,自然少不了神奇动物们的身影。

狮子

说到佛教神兽,相信大家最熟悉的,绝对非狮子莫属了。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形象各异的狮子,银行门口、寺院山门、故宫园圃,甚至寻常百姓家中,狮子都作为瑞兽遍布其中。狮子在中国能有如此广泛且深远的影响力,与佛教文化息息相关。

故宫 太和殿前的铜狮子故宫 太和殿前的铜狮子

相传在大约两千年前的东汉时期,安息国(如今的伊朗)国王将狮子赠献给汉章帝,狮子首次被中国人认知。这头怒发冲冠、面目狰狞的“巨兽”可把人们吓得不轻,皇帝瞬间就下令将其关入笼子,并认定就是奇形异兽,躲得远远的。直到后来佛教传入,狮子的地位才逐渐提高。

大足石刻 洞口处石狮子大足石刻 洞口处石狮子

佛教世界里,狮子被尊为万兽之王。据闻佛祖初生之时,五百只狮子从白雪中徐徐而来,侍列门前迎接佛祖诞生;此外还有称佛陀坐在狮座上以无畏声说法时,振聋发聩,故佛陀说法也常被称为“狮子吼”。据说文殊菩萨骑狮的固有形象也是由此而来的。

大佛湾第29号窟 圆觉洞青狮像 南宋大佛湾第29号窟 圆觉洞青狮像 南宋

大足石刻 文殊骑狮像 南宋大足石刻 文殊骑狮像 南宋

如这尊文殊骑狮像,狮子龇牙咧嘴,仿佛下一秒就会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声。狮子扭头看向右方,眼神充满警惕之意,生动地表现出狮子“王”的天性。

安岳石刻 文殊骑狮像安岳石刻 文殊骑狮像

白象

迪士尼灰蓝色小飞象活泼可爱的形象深入人心,而佛教世界里的象则多以白象为主,纯洁无瑕的白寓意高贵,正如释迦牟尼。

大佛湾第29号窟 圆觉洞白象 南宋大佛湾第29号窟 圆觉洞白象 南宋

相传悉达多太子,也就是佛祖释迦牟尼出生前,他的母亲摩耶王后梦见一个骑着大象的可爱小男孩,踏着白云从天而降。恍惚间,小男孩“咻”地钻到她右腋下,消失不见了。梦醒后,国王请来相师解梦,相师惊呼,这是太子乘象入胎的吉兆!

如此便有以白象表示菩萨法身能负重荷,且没有沾染丝毫世间杂尘,超凡脱俗之意。因此,常常伴随佛祖身侧的普贤菩萨,他的固有坐骑就是白象。

图1 秒高山第3窟 普贤像 南宋图1 秒高山第3窟 普贤像 南宋

图2 石篆山第5号窟 普贤像 北宋图2 石篆山第5号窟 普贤像 北宋

虽同为白象,但上图两只白象形态却大相径庭,图2白象明显更乖巧可爱,体态圆润;但图1白象更接近现实“大象”的形态,带有一丝威严之气。

南山第5窟 春龙起蛰图 南宋南山第5窟 春龙起蛰图 南宋

华夏子孙也被称为“龙的传人”,数千年来,龙在人们心中既神秘又神圣。远古时期,人们畏风雨、畏自然、畏一切未知。于是,这位能呼风唤雨,拥有无边法力的神灵便成为百姓心中的“救世主”,龙也因此成为民间普遍的信仰。

石门山第6号窟 蟠龙 南宋石门山第6号窟 蟠龙 南宋

石门山第8号窟 龙 南宋石门山第8号窟 龙 南宋

由于“龙”威严神武,所以汉传佛经中,它们也被列为佛的护法——“天龙八部”之一。不过有趣的是,被译为“龙”的印度梵文Naga,其实本意是“蛇”。蛇龙蜕变实质上也反映了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后的变异。如今我们在本土佛教艺术中见到的“Naga”,就妥妥的是“中国龙”啦。

大佛湾第29号窟 圆觉洞 南宋大佛湾第29号窟 圆觉洞 南宋

这条“3D”蟠龙栩栩如生,嘴巴微张,形态高傲,仔细听听,它好像在说“上天入地就数我龙王最伟大~”。

大佛湾第30号窟 牧牛图 南宋大佛湾第30号窟 牧牛图 南宋

如牛负重、作牛作马……说到牛,不由就会联想到苦力、劳累,可在佛国的动物世界却恰恰相反,牛是高贵的象征。

老子骑牛图老子骑牛图

或许因为它够温顺踏实接地气,牛也被看作家境殷实的代表;而它那股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性格特点更是精神世界无限推崇的品质。包括隔壁道教创始人老子的坐骑,也是牛哦。所以,别再欺负牛敦厚老实了,人家尊贵着呢!

佛湾第209号 牛王菩萨龛 前、后蜀佛湾第209号 牛王菩萨龛 前、后蜀

孔雀

西方文化将“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色欲”定为七宗罪;佛教文化中,也将“贪、嗔、痴、慢、疑”视为阻碍人性发展的五毒。中国文化观念里,孔雀正是被看作能拂去这一切毒害烦恼的“小天使”

阿弥陀佛骑孔雀像 大都会博物馆藏 明代阿弥陀佛骑孔雀像 大都会博物馆藏 明代

孔雀以啖食毒虫为生,因此在佛教艺术中常以佛祖坐骑的形式呈现,寓意本尊能啖尽众生一切烦恼毒害。如这尊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明代阿弥陀佛骑孔雀像,孔雀威武健硕,尾羽高高竖起,刻画精美逼真。此尊孔雀收起了一贯的高傲,微微低视的姿态将它的归顺表现得淋漓尽致。

石门山第8号窟 孔雀明王 南宋石门山第8号窟 孔雀明王 南宋

鹿

据记载,释迦牟尼曾化身为鹿,因其角白如雪,毛共九色,故称为九色鹿。莫高窟内保存最完整,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鹿王本生》,就以连环画的形式讲述了《佛说九色鹿经》的故事。

第257窟壁画《鹿王本生图》局部第257窟壁画《鹿王本生图》局部

相传善良的九色鹿救了一位溺水的陌生人后,希望溺水者能对见过它的事保密。可惜它所救之人忘恩负义,当他看到国王高额寻求九色鹿的通告时,便把承诺抛诸脑后,亲自带人寻入九色鹿家园。危急之际,九色鹿挺身向国王讲述了与告密者之间的约定。国王听后勃然大怒,斥责告密者以德报怨,下令此后再也不许猎杀森林里的鹿。

骑鹿罗汉像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骑鹿罗汉像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

鹿也荣升为佛国里的“神兽”之一。这尊藏于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骑鹿罗汉像,小鹿双目炯炯有神,珊瑚树般的双角直立,四肢迈开仿佛迎风奔跑,灵巧乖顺的样子让人一见难忘。

“白龙马,蹄朝西……”熟悉的歌词,熟悉的旋律,唐僧师徒四人与白马取西经的故事无人不晓。

洛阳 白马寺洛阳 白马寺

据记载,白马也是将佛教文化带入汉地的重要功臣,中国本土第一座佛寺——白马寺,便是为了纪念白马伏经的功劳而命名的。

玉皇庙二十八星宿 星日马玉皇庙二十八星宿 星日马

其他

这个国度的“萌宠”千千万,我们古代匠师们的脑洞也绝对不可小觑。例如这组收藏于山西玉皇庙内的元代二十八星宿造像,作者发挥无尽想象力,打破固有传统,将存在于虚无国度的神灵幻化为人形,赋予了他们现实世界人的品格,并巧妙地与动物结合在一起。

危月燕危月燕

这位“危月燕”应该是众多星神中最为人熟知的,看过《甄嬛传》大概都记得,甄嬛怀孕后回宫时,皇后试图以“危月燕”冲月为借口加以阻挠。但“危月燕”并非妖魔鬼怪,而是地地道道的守护神灵之一。

尾火虎尾火虎

“尾火虎”被刻画为一位怒发冲冠的武士,身披金刚铠甲,拳头紧攥,怒目圆瞪,身旁跟着一只咆哮的猛虎,毅然呈现出一位英勇神武,为民除暴安良的将士形象。

轸水蚓轸水蚓

又如这位“轸水蚓”,细小的蚯蚓在作者眼中就化身为中年妇女手中的针线。儒雅的妇女头戴花冠,面容俊秀,右手微微举起,以“兰花指”的手势轻轻地捏着一条蚯蚓。此番动作,不禁让人联想到日常生活中妇女做针线活的情景。

虚日鼠虚日鼠

房日兔房日兔

娄金狗娄金狗

参水猿参水猿

奎木狼奎木狼

每只“神兽”都有属于它的故事、每只“萌宠”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动物世界丰富了宗教文化的内涵,拉近了人们与未知国度的距离,使人不由自主心生温情,聆听每尊造像诉说的故事。

「  注:文章内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