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的台灣小吃~

蚵仔煎……

今天我去了「台北101」,抵達的時候已經是下午兩點多了,感覺有點餓,才想到還沒吃午餐,於是就先去地下一樓的小吃街晃晃,看到「蚵仔煎」三個字,就把我的「台灣胃」給喚醒了,畢竟離開台灣將近半年,有很久的時間都沒有吃台灣小吃,所以……就是它吧,「蚵仔煎」當作今天的午餐!

我小時候不太愛吃海鮮,就愛吃肉,而蚵仔(Oyster)不但是海鮮,而且對我來說腥味很重,所以我根本不敢吃,奇怪的是我很喜歡吃「蚵仔煎」,感覺蚵仔變成「蚵仔煎」之後,就沒有那種海鮮的腥味了,而且不愛吃綠色青菜的我,也總是能把「蚵仔煎」裡的小白菜給吃完,聽我媽媽說,我小時候就是個「怪孩子」,所以什麼奇怪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都不奇怪就對了!!!

通常「蚵仔煎」是在一個很大的平底圓形鐵鍋上做成的,也就是說只要家裡有平底鍋其實也是可以自己製作的,只不過是食材裡有一個「粉漿」,那是用太白粉跟番薯粉加水調理成的,感覺比較麻煩,我特別看了一下台灣有名的廚師「阿基師」的食譜,他是用2:1:4.5(太白粉、番薯粉、水)的比例調成的,不過現在仿間有賣「蚵仔煎粉」,以後自己在家製作應該就容易多了⋯⋯

剛剛說過「蚵仔煎」是在一個很大的平底圓形鐵鍋上做成的,鍋面上要先放油,我個人覺得油不適合放太多,少量的油才可以「煎」的好吃;主角「蚵仔」在油鍋熱的時候就可以放入,一鍋通常可以做出很多份「蚵仔煎」,所以「蚵仔」要有點距離的一份份的放在鐵鍋上,再來就是在圓鍋上放滿粉漿,並不需要像「蚵仔」一樣分成一份份的,因為粉漿凝固之後,用鍋鏟就可以切開它們;再來就要放雞蛋了,蛋要打在剛剛那些一份份的「蚵仔」上,而且在蛋還沒有熟之前,要用鍋鏟把蛋稍微和一和,然後再放上小白菜,這時候就可以「翻面」了;翻面的時候「蚵仔煎」會被鍋鏟分成一份一份的,等到另一面也煎熟,就可以準備上桌了,當然「醬料」是不可少的,有的店家還會加上少許的花生粉!誠如我之前介紹過的幾樣台灣小吃,包括甜不辣、肉圓、龍鳳腿等等,搭配的「醬料」通常是非常重要的。

相傳,「蚵仔煎」其實是大陸閩南地區的小吃,只是用料不同,大陸是用麵粉來調製「粉漿」的;而台灣的「蚵仔煎」又是怎麼來的呢???聽說是鄭成功當年率軍隊在台南與荷蘭軍隊打仗的時候,為了應付軍隊的糧食,所以就地取材用番薯粉和太白粉來調製「粉漿」,又因為台灣是個海島,海鮮容易取得,添些青菜、雞蛋,再用油鍋煎熟,「蚵仔煎」就這樣地在台灣被發揚光大了,國外的觀光客到台灣來,也非常喜歡台灣各式各樣的小吃,而「蚵仔煎」因為食材中有蛋,所以英文就被稱為「OysterOmelette」。

我今天在台北101吃的「蚵仔煎」實在不及格,蚵仔又小又少,而且竟然用豆芽菜取代小白菜,粉漿太多、醬料太甜,還要新台幣70元(我因為有101的會員卡所以是九折67元),印象中我上次吃「蚵仔煎」的時候應該是40元一份,只是我實在記不清楚我上次吃「蚵仔煎」是多久以前的事了,無論如何,台北物價上漲的速度也實在是很驚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