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妈妈的角色问题,自然会想到任劳任怨的”慈母”形象,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妈妈应该是智慧型的,妈妈的角色应该是与时俱进的,是动态的,随孩子的长大能不断地修正自己,反思自己,针对孩子的特点能扮演不同的角色。


一、敢于放开手,做一个”懒”妈妈

       常听到不少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很大了依赖性还是很强,不会干这,不会干那,其实这责任不在孩子而在父母。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怕孩子受半点委屈,全全包办,孩子根本没有做事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产生惰性心理,能做的事也不做了。其实给孩子一定的空间,放开手,孩子会做得很棒。

       在父母眼里,孩子还小,不能独立完成一件事的。但其实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只是被我们大人无意中扼杀了。有一小孩,要去参加省跆拳道比赛,为期四天,他是年龄最小的,老师说家长可一起陪同,可刚好那段时间他父母都没空,那就只能让他自己跟教练去了。刚下这一决定,他对自己也没有把握,是既担心又渴望的,在父母的鼓励下,他忐忑不安地启程了。在随后的日子里,父母与其通过电话联系,知道他还挺行的,不仅把自己收拾得挺干净,还跟同伴玩得很开心,甚至有点乐不思蜀了。通过这次远行,不仅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也给我们做父母很大的启示:孩子就像一只风筝,你不放开手,它永远不会飞得很高。孩子的未来要靠自己去开创的,而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是从小培养和锻炼出来的。


二、善于弯下腰,做一个”傻”妈妈

       孩子眼中的世界和我们看到的截然不同,也许你很喜欢逛商场,但孩子却不,为什么?因为如果你弯下腰,你会愕然,其实孩子看到的都是成人的大腿和不时敲到脑袋上的包。所以要真正地走进孩子的世界,就要善于弯下腰和孩子同一高度看世界。

       孩子是一张白纸,在他的眼中,没有成人世界的纷繁和世故,也没有那么多的循规蹈矩,所以也就让创造和想象成为可能。但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周围有太多相对孩子而”博学”的成人,很多时候,只要孩子问,成人就会赶快回答,生怕破坏了孩子的”求知欲”,生怕被孩子”看扁了”,结果孩子习惯于得到一个”标准答案”,而懒得去思考,更不要说去想象了。所以作为母亲,面对孩子,应该让自己简单一些,甚至”傻”一些,用孩子的思维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可以和孩子一起翘着屁股看蚂蚁搬家,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寻找雨中奔跑的乐趣,当孩子用木片、纸盒,建筑宫殿、城市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保持室内干净整洁为由,禁止孩子的想像游戏,摧毁孩子的精神家园。


三、乐于低下头,做一个”弱”妈妈,”有心计”的妈妈

      卢勤说:”妈妈弱一点,儿子就会强;妈妈太能干,儿女往往变得无能”。特别是男孩子,应该创造机会让他看到自己的强大,让他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适时地在孩子面前示”弱”,比语言的鼓励效果好得多。

     学校给一年级的孩子布置跳绳,要在一分钟跳够150下算过关,他第一次跳了60个左右,第二天,第三天…….,一直都徘徊在60到70个之间,而且跳一次就很累,跳久了还一直叫背疼,真不知道如何才能让他提高?妈妈就想如何让孩子重燃斗志?如何达成目标?就先自己偷偷试了一下,大约能跳100个左右,妈妈跟他说”妈妈和你比一比,如何?”于是装着很卖力的样子跳,最后结果只跳了58个,这下他来劲了,妈妈竟然比他还差几个,那可要好好比一下。随着妈妈跳得越来越多,他也始终比妈妈多几个,那一次他第一次达到了80个。在随后的几天里,他坚持练习,直到妈妈真的追不上他了,他在不断地刷新自己的记录:120个、130个、140个……直到有一天,他通过电话兴奋地告诉妈妈:”妈妈,你猜我跳了几个?””150个”,他骄傲地宣布他终于达到了目标。

       总之,教育孩子,不仅要用情,更要用心,因为教育孩子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爱孩子是需要技巧的,并不是高兴就抱一抱,不高兴就揍一揍,应该了解孩子,体察孩子的心,并配合孩子的生活方式来教导他们。俗话说得好:”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问要变坏。”孩子还小,是非观念不明,对于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决不能姑息养奸,要明确地指出他的错误,决不能走向”宠爱”、”溺爱”。比如我要求孩子绝对不应该以大欺小,对人要很有礼貌,不准拿别人东西等,这些原则,一旦有犯,必严厉批评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未来良好的智能、德行和个性,都源自于一个充满真正父母之爱的家庭,为人父母,哺育幼儿,陪同孩子一起成长,应该是一项既崇高而又快乐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