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宝宝而言,睡觉时间是一种情绪上的转折,因为一旦进入睡眠将是一天当中与父母亲最长的分离时间。也有孩子曾向妈妈表达:「我睡不着,因为我闭上眼就看不到你了,我会想念妈妈。」所以专心回应孩子的话语,让孩子能带着安全感,心满意足的进入梦乡比任何睡前仪式更重要。

  

  睡眠没有什么标准作法,在中国这个多元社会,每个家庭可能都采取不同的的睡眠模式:有和父母同房不同床的,也有独立房间自己睡的,当然亲子同床共眠者也不在少数。但不管采取什么睡眠方式,你会发现父母对孩子,永远就只有三个期待:

  第一、躺上床赶快睡着

  第二、睡着后半夜不要一直醒

  第三、晚上能睡足十个小时,甚至更长

  然而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一件怪事,就是每次只要妈妈晚上「还有事情要忙」,或是紧张「隔天需要早起工作」,孩子当晚反而不容易哄睡,好像故意就是要跟你唱反调似的。倒是那些无压力的夜晚,父母纯粹跟孩子聊聊天,摸摸脸,唉,他们竟然就不小心睡着了。

  

  睡前仪式带给孩子安全感


  圣经有一句话说:「不要含怒到日落。」孩子白天如果有被训斥,处罚,或种种不愉快的遭遇,他都会把这些负面情绪埋藏在大脑里,直到睡前才开始对妈妈撒娇,耍赖,或者抗拒上床,这些行为背后代表的OS都是:「我不要睡觉,因为我今天还没开心到!」

  这就是睡前仪式的重要性。为什么要有睡前仪式?就是希望带给孩子一天完美的ending,而孩子心目中的完美ending就是:「妈妈能原谅我今天犯的错,告诉我她爱我,愿意无条件接纳我,这样我才能安心入睡」。所以睡前仪式若纯粹虚应故事,急着想让流程赶快走完,反而是没有效果的。这就是为什么妈妈若晚上还有其他事要忙,心不在焉,急吼吼的想哄睡孩子睡着,在这种「人在心不在」的气氛之下,睡前仪式注定是要失败的。

   睡前的情感纠结


  对宝宝而言,睡觉时间是一种情绪上的转折,因为他将面临一天当中与父母亲最长的分离时间。比较早说话的幼儿,甚至会明确的告诉妈妈:「我睡不着,因为我闭上眼就看不到你了,我会想念妈妈。」

  身为家长,我当然非常能够同理,父母心中总有100个待办事项,必须等孩子睡着后处理。然而我们也心知肚明,父母与孩子对于睡觉的这场角力赛,最后一定是宝宝胜出。既然如此,当我们哄睡孩子的时候,还是暂时放下一切凡尘俗事吧!专心跟孩子说故事,悉心回应孩子的话语,让他能带着安全感,心满意足的进入梦乡,这也是为人父母的成就感之一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