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我挨过了大宝哺乳、夜醒频繁、弯腰学步、拉屎拉尿等各种九九八十一难后,可以和猪队友“早生早省事,生个二胎一起带”。生下小宝后,想象着“小宝天使可爱,大宝亲亲小宝自己玩”的一派祥和画面,哪知,兔洋兔森破啊——半路杀出个“Terrible2”啊,一打听才知道有个说法叫“Terrible2,Horrible3,Unbearable4”,就是说除了可怕的两岁,还有恐怖的三岁和忍无可忍的四岁!好多次对着周末才回家的队友疯狂吐槽,“你快回来,老娘甩手不干了!”

其实,对于可怕的2岁,早就做过功课,也有心理准备,可是真的到来还是让我很崩溃,好好的娃娃,突然就出现了一些别人口中“被宠坏”的毛病,比如说:不肯穿衣服,大声的尖叫,说不要,说不行,得不到满足大哭大闹等等

幼儿的第一个反抗期

一般1岁半-3岁半的孩子是是幼儿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几乎是所有宝宝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他们开始萌生的自我意识会让他们充满矛盾,既想要依赖你,又着宣布自己的独立,两种情绪左右着他们所以就会变成不服管教的熊孩子,而且越是自我意识强精力充沛、健康的孩子,他们”的程度就越强。

家长失去耐心的同时,也要知道,也许孩子比我们更委屈,因为他曾经是一个吃吃睡睡就超满足的小宝宝,如今的他一下子有了思想与情绪,但是一个2岁多的小脑袋,并没办法帮助他们控制自己,他们停留在情绪里,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家长到底该怎么办呢?

对付熊孩子,你需要帮助孩子丰富语言,抒发情感


思维比语言先行的2、3岁孩子,经常会因为没办法及时表达出来自己的感受而易怒,崩溃。比如我家的多多搭积木的时候,会因为积木两端插不进去而开始发火;会因为我们没有理解他说的话而尖叫;会在醒来后发现陪在身边的是奶奶不是妈妈而摔东西、打人。这个时候,其实孩子需要家长的理解,对孩子有耐心,多鼓励,多教他语言和表达去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们的负面情绪像沮丧、难过、生气等,对孩子来说是都是因为自我意识的增强慢慢出现的,他们还没办法分辨和表达内心的感受。如果你让你的宝宝理解了“生气”的感受,也许他下次生气的时候,他会说“我生气了”而不会用摔东西、打人的方式来表达生气。帮助孩子发展语言,抒发内心,也是一种性格的塑造。




对付熊孩子,你需要《头脑特工队》和绘本读物


动画片《头脑特工队》,是由迪士尼电影工作室、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联合出品的3D动画电影,豆瓣评分8.7。这部动画里非常形象地塑造了大人孩子都能理解的“怒怒”“厌厌”“乐乐”“忧忧”“怕怕”几个卡通形象,很显然,它们分别代表了愤怒、厌恶、快乐、悲伤和恐惧5种情绪。影片中的动画人物以夸张的表演,使各个情绪很是真实生动,孩子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各种情绪,从而判断自己的情绪,当然,孩子也可以在动画片里学习如何与所有的情绪共处。

除了动画片,市面上还有许多适合孩子看的有关于情绪管理的绘本,比如:《生气汤》、《脸脸,各种各样的脸》、《菲菲生气了》、《生气的亚瑟》、《我真的很生气》、《我的情绪小怪兽》等。绘本也是可以用来帮助宝宝认识情绪的好工具哦。


对付熊孩子,你需要让自己学会倾听,接纳他的感受


情绪对于孩子而言,是他们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以及自我存在的体验。我们成年人眼中那些屁大点事,在2岁多的孩子眼中却是宇宙第一大事。


我家的宝宝,真的是什么事情都能让他哭得惊天地泣鬼神,比如:我把蛋糕掰碎了,他哭喊着要我拼接回去;我错穿爸爸的拖鞋他能一直追着你直到你换了鞋子罢休;甚至要求家里的小弟弟不能喝这个奶瓶只能喝绿色的奶瓶。其实这些都是他在表达自己的感受,需要我倾听和接纳这些“琐事”。

很多时候,其实孩子们并不真正需要某样东西,他们只是希望拥有表达愿望的权利。对于孩子的情绪,不要总想试图去解决,比起“你要要如何去做”,他们更希望我们的倾听和认可。就像我们自己难过、愤怒的时候,听我们倾诉的人如果能肯定我们的感受就会很舒服,孩子亦是如此。当他说“我不睡觉”,我们是不是可以告诉他“我知道你还没玩够,但是我们去床上妈妈给你讲个故事吧”,也许他也乖乖去躺下边听边睡觉了;当他在餐桌上哭喊着不吃饭要喝奶奶的时候,也许我们将“不行,现在是吃饭的时间”换成“妈妈知道你超级想要喝奶奶的,等下吃完饭玩一会,就给你喝好多好多奶奶”更能让她接受先吃饭这个事情。我们大人总以为克制情绪,便是对它的最佳管理。但是对于孩子而言,却要帮助孩子接纳情绪,只有让孩子有一个安全、丰富的情感体验空间,未来的他们在社会中受伤和遭遇挫折后,才会自己释放内心的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