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mic Market

二次元的世界

全球最大的同人志即卖会 Comic Market,每年两次在东京举行。在那之中,有作品售出 2000 万本依然出摊的知名漫画家、做了 15 年翻译志愿者的日德混血小哥、工作空闲之余也会在场馆逛逛的医疗站大叔,以及无数素人摊主和游客。短短 72 小时,就是几十万人的一场梦。

蝉丸 P 的 Twitter 头像是一个漫画形象的和尚:戴墨镜,额头暴出青筋,手里捏着佛珠,脸上却挂着两抹好像是害羞的红晕。

生活在四国岛这个在日本国内总是缺少一点存在感的地方,蝉丸 P 白天诵经念佛,晚上一边刷着网友的弹幕,一边直播佛教教义,或是制作一些相关的视频作品,是个和头像一样如假包换的寺院住持。

他的这个头像也在其他不少地方出现过,比如以「超级喜欢漫画的僧人」身份,被漫画杂志选为排行榜的投票者。

寺院的小房间里,堆满了蝉丸 P 以每月 50 册增速购入的漫画书,具体的数量他自己也记不清了。除此之外,他还会和朋友一起创作漫画杂志,拿去每年冬季的 Comic Market 摆摊。

平时只能在网上看到的僧侣,那几天却会脱下僧袍戴上鸭舌帽,售卖自己的漫画杂志,接受排队粉丝的赠礼。

「天天都是缩在四国这样一个地方,能在 Comic Market 上见到很多人,非常开心,每年都会去打一次招呼的。」

38 岁的阿部竜也家住宫城县。他曾经的房子经历过 2011 年东日本大地震的海啸,跟满屋的游戏和动画收藏品一起,变成了现在杂草丛生的荒地。几年过去,笑着跟人介绍了房屋大概的位置后,他还是会望着那里发一会儿呆。

好在地震时用来躲藏的小轿车毫发无损,那是当时他除了自己性命外最担心的东西,装饰着他喜欢的百合向游戏贴纸。

别人夸那辆车「很有冲击力」,他会自豪地说:「是的,这就是我引以为傲的老婆。」「喜欢上面的角色吗?」「是的,我爱她。」

怎样能为灾后的东北做出点贡献?阿部和朋友开了小会,决定带着自己的作品参加每年的 Comic Market。摊位上的阿部非常积极,不断跟人们介绍他们的作品。

售卖的杂志由他和朋友一起制作,改编自军舰拟人化成少女(「舰娘」)的游戏,只是其中的少女都以日本东北的城市命名。

「哪怕改变一点点大家对东北灾区的看法,我们做的事也是有意义的。」

 「我们是为了你才来 Comic Market 的。」这是让千代在摆摊的那几天最感动和意外的一句话。她只是一个来自琦玉刚上高二的 16 岁少女,能在数十万的人潮中面对面收获粉丝,已经算是前所未有的经历。

千代利用软件制作了一款角色扮演游戏,男主人公在一栋建筑物里迷路,通过不断跟 NPC 对话,解开遇到的更多谜题。其中的人物造型由千代正在上专科学校的 19 岁表姐完成,她自己则负责配乐和编剧。

游戏上线之后,获得了 5 万多次的下载量,对于一个高中业余爱好者来说,是不小的成就了。

「我们是在网络上活动的团体,不知道都是哪些人在玩我们的游戏。如果参加 Comic Market 的话,说不定喜欢我们游戏的人也会来呢,可以一起开心地聊聊天。」

带着自制的游戏角色帆布袋、胸牌、毛毯等周边,千代和无数摊主站在一起,等待当天涌入的人潮,最终也真的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和大家超越网络的联系。

Comic Market 常被缩写为 Comiket、CM,或是直接被称为「二次元圣战」「二次元盛宴」,它的火爆程度也确实如同打仗一般。

2015 年 NHK 纪录片「不为人知的 Comic Market 的世界」,介绍了在 2014 年最后三天举办的第 83 届(C83) Comiket。3 天时间,那里汇聚了 56 万人次,3 万多摊主。因为活动历史悠久形成工作传统,3000 多志愿者在准备期间 1 小时内就安置好了 6000 张桌子。

日剧「宅男腐女恋爱真难」剧照中的 CM 摊位日剧「宅男腐女恋爱真难」剧照中的 CM 摊位

2019 年夏季的 Comic Market 首次实行购票入场,却也在 4 天里吸引了 73 万人次,创下了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这个每年夏冬在日本举办两场的大型室内集会,虽然在大众的认知中有些陌生,但作为世界同人爱好者的节日,已经延续了好几十年。 

现在提起「同人」这个词,很多人总会联想到「耽美」「同性」或者「情色内容」。其实「同人」最初来源于日语的「どうじん」一词,意为「同好,志同道合之人」。「同人志」就是由志同道合之人出版的书刊杂志,大多数是非商业化的出版物。

20 世纪 60 年代后,漫画在日本青少年中流行起来。现在我们所说的一些「同人」概念,就是由那时日本的漫画同人志文化衍生而来:根据现有的小说、漫画等作品进行二次创作。比较常见的同人志创作目标,仍是漫画和相关的周边作品。

「哈利·波特」同人漫画「哈利·波特」同人漫画

日本漫画杂志「COM」曾经在 1967 年的 3 月刊中,想将全国的漫画读者以及同人作家们组织起来,之后却因为杂志自身路线转换且在 1973 年停刊而以失败告终。不过,顺应着这个潮流,Comic Market 也渐渐成形。

1975 年 12 月 21 日,日本迎来了第一届 Comic Market,C1。由漫画批评社团「迷宫」主办,地点选在了东京都虎之门的日本消防会馆会议室,有 32 个团队和 700 余人参加。其中将近一半的团队都来自学校社团的漫画研究会,或者是少女漫画的粉丝俱乐部,吸引到的参观者也几乎全都是痴迷少女漫画的初高中女生。

第二年,根据学校的春、秋、冬假, Comic Market 暂时确定每年举办三次,场地搬去了大田区产业会馆。到 1977 年时,参展的团队也就百余支,但已经开始出现人们排队等待入馆的场面。

之后经过数次调整,主办方在 1989 年取消了春季会场,每年只保留 8 月第二个星期五至星期日,以及年终最后的两三天这两场活动。场馆也从 1996 年开始,定在了日本最大的国际展览会场,位于东京江东区有明的东京 Big Sight。

Tokyo Big Sight 前参加 Comic Martket 的人群Tokyo Big Sight 前参加 Comic Martket 的人群

关于场地的转移,有一个原因是之前的晴海会场无法容纳急剧增长的人流,散热功能又差,导致在 1992 年夏季有数百人在场馆里中暑。

但东京夏季 38-40 度的气温和狂热的人群一样,没什么避开的可能性。因此也出现了「Comiket 云」这个词:场馆内空气不畅,参加者的汗水变成水蒸气上升,被天花板的空调冷气冷却,凝结成了室内的一片片云状水雾……(网友:吸一口气,全都是阿宅们的体味。)

每年 3 万多个摊位,Comic Market 售卖的内容也早已不像第一届那样主打同人少女漫画了。排队最长的摊位通常属于专业的漫画和游戏公司,以及成人向作品(明星如果出现在那个区域,要小心被人发现抓到黑料)。

商品的类型还是以漫画和动画为主,但也不乏 Coser、铁路爱好者、哥特萝莉服饰设计师、业余歌手、像千代那样的业余游戏制作人到场售卖他们的作品。

可以播放音乐的动画电路板

聋哑人士为无字幕动画片制作的字幕本

当年流行的漫画动画,同样也影响着 Comic Market 的同人原创方向。比如 1985 年的少年漫画「足球小将」,就在当时莫名引发了一波持续六七年的「耽美」风潮。

同人作者争先恐后地创作关于「足球小将」的 BL 漫画,一部关于足球的作品,在会场中拥有的几乎都是女性粉丝团体。

又比如 95 年的「美少女战士」,自然而然地带动了男性向的原创同人作品,水星水野亚美大概是当年会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角色。

没什么性别和年龄的限制,也无所谓口味大众或猎奇,每个自愿进入那个会场的游客,应该都可以在几千张桌子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不过,倒也没有人真会毫无目的地逛完每一张桌子,毕竟 35000 个摊位可望不可即。如何在两三天的时间里高效率地达到目的,每年都有人整理出参加那场「圣战」的攻略。

比如事先购买会场目录,了解团体信息和摊位位置;夏天注意防晒补水,冬天注意保暖,毕竟排队都是一轮轮的,很容易到达体力极限;备好零钱和购物袋;充分休息,吃过早餐再出发(C77 的注意事项,被抬进急救站的都是没吃饭或者没睡好的)……每一条好像都透露着,这样一次经历,辛苦程度完全不亚于拉练。

但人们早都没把这些当回事了,他们更关心那个场所能给自己带来什么。

「严寒酷暑还是排队,都会来,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共同爱好的人集中在一起,很刺激。」

「该说是引力还是每年被拽过来的呢,回过神来,发现自己又过来了。」

在「不为人知的 Comic Market 的世界」中接受采访的游客们,眼中都有藏不住的欣喜,以及回答完问题后马上奔向下个目的地的期待。

纪录片的结尾,也是三天活动的闭幕,会场逐渐被清空,人群变得漫无目的零零散散。有人在场馆外举着「要回到现实了」的牌子,原地徘徊。

今年的首场 Comic Market,本因为奥运占用场馆,被提前至日本五月的黄金周举行。却没想一场疫情来袭,二者都泡了汤。

在大家都需要看到希望的这一年里,那个可以让几十万人做一场美梦的地方,好像更值得被同人圈的各位怀念了。

文_yini|图、资料_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