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为支持防疫工作,敦煌莫高窟暂停开放。敦煌研究院在3月上线了“云游敦煌”小程序,以一种更便捷的方式,让我们能随时随地欣赏那些大漠中的壁画,在家“云游”敦煌。

更使人眼前一亮的是4月上映的“敦煌动画剧”,不仅是千年壁画“声动首映”,还让观众参与动画配音,看似“好看又好玩儿”。那么,在国产动画愈发受到关注的今天,敦煌动画剧的突破性如何?而敦煌研究院和腾讯联动的“云游敦煌”小程序,是否能带人走进千年敦煌的现场?我们对其稍作测评。

敦煌动画剧 《太子出海寻珠记》

画面:可贵的本土美术风格

“四月新番”,对喜爱动漫的人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每年四月在日本上映的动画大多是重头戏,杰作辈出。而这个春天,每日一集地追“敦煌新番”,也是我看动漫二十多年来的第一次,期间数次回忆起幼时在电视机前看《九色鹿》、《大闹天宫》的感受。

改编自敦煌壁画的动画《九色鹿》 上海美影厂,1981

当年的国产动画沿承中国动画学派,画面和配音都有独特的张力和感染力,如今国动做得很漂亮,但主流风格与当代日漫相似度太高,总觉得缺点韵味。其实,曾经极具中国风格的动画,在世界上影响很大,手冢治虫就是看了上海万氏兄弟导演的《铁扇公主》后弃医从“漫”。

亚洲第一部长篇动画《铁扇公主》 中国联合影业公司,1941

1981年,手冢治虫与万籁鸣相见,激动地说:“我是看了你的片子以后,才搞动画的。”二人合作了一张孙悟空和阿童木的珍贵“合影”,临别时手冢治虫手绘两张阿童木给万籁鸣作为纪念,可见中国动画的世界地位。

孙悟空与阿童木的珍贵“同框”

之后,手冢治虫影响了藤子·F·不二雄、鸟山明等日本漫画名家,日本当代漫画才迅速起航,而中国动漫的发展却差强人意。九十年代、千禧年代那批独具风格的中国漫画家受到的关注十分有限,近些年国产动漫起势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从画面到分镜几乎都有浓浓的“日漫风”,尤其是动画剧集,愈发精良的美术画面与日漫如出一辙,却也少了本土感染力。

手冢治虫赠给万籁鸣做纪念的画作之一

本以为只有在几年出一部的国产动画电影中,才能偶尔得见中国动画导演的本土风格,这次却在四月的“敦煌动画剧”里眼前一亮,看到以“敦煌壁画”为原型的画面,非常令人振奋,不仅回归了我们自己独有的美术风格,还被千年壁画的美妙深深感染。敦煌壁画本就是集世界艺术之大成,人物姿态生动雅致,环境场景包罗万象,色彩沉稳却不失绚丽,我们的作品本该如此韵味无穷。这种风格上的回归,对国产动画来说,或许是一次极具引导意义的开拓与创造。

动画剧《五百强盗的罪与罚》 西魏的壁画风格很有流动感,极具感染力

剧情:故事简单?忠于壁画?

作为动画剧,即使美术方面“站在了巨人肩膀上”,故事及剧情是否具有吸引力仍会影响口碑。综合来说,敦煌动画剧的评价褒贬不一。

声演爱好者清水说:“我和朋友们看了一下,敦煌动画剧的设定还是有趣的,故事本身也很有教育意义,像九色鹿就是我小时候看过的启蒙动画,可惜这个故事对成年人可能就没有太大吸引力了。从故事本身来说,我觉得它更适合小朋友,但我担心他们是否能接受这种画风,虽然作为成年人我会觉得这种画面很美。”

动画剧《神鹿与告密者》 莫高窟第257窟《九色鹿》

敦煌爱好者蒋川却觉得:“我很喜欢这些故事,故事很完整,甚至还觉得有点悬念,主要他们就是敦煌壁画上原汁原味的故事,还原度很高。唯一有点遗憾的是,佛教故事中其实有很多隐喻,他们可能没有表现出来这一块。”

动画剧 《太子出海寻珠记》的主要角色 莫高窟第296窟《善事太子》

虽说佛教因缘故事,大多相对简单,但也有不少故事情节动人,有充分的改编空间,为何没做出脑洞大开的改编呢?制作团队其实有自己的想法。

敦煌动画剧项目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这次动画剧的5个故事,是从上百个敦煌壁画故事中先精选出20个,再又综合挑选了5个具有不同时代代表性、不同艺术风格差异性的素材,并且与敦煌研究院的老师一起,“对这些故事去每一幅地找到了壁画原型”,初衷便是以“忠于壁画”前提,“先上第一批,看看大家喜不喜欢,有什么反馈”。

“那些经文故事,是敦煌研究院的前辈一代一代人的考究,才解码了出来”,所以“一定不能对壁画或者对经文有任何编撰和杜撰”,人物名字、人物动作、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都要遵循壁画,“我们希望是去还原和呈现,不是再次创作新的数据内容……是真真实实地还原了敦煌原样,做成动画的形态。”动画负责人提到。

动画剧《仁医救鱼》 莫高窟第55窟《流水长者子》

虽然以还原壁画为原则,但敦煌研究院的老师仍然允许动画团队发挥一定创意。

在故事创意方面,《谁才是乐队C位》值得讨论。有人觉得这个故事毫无情节,对话过于现代,没有敦煌的感觉,也有人觉得这个故事很贴合时下流行,接受度稍高。

动画负责人透露:“本来我们没有选《反弹琵琶》,因为它没有故事,但这幅壁画真的是非常完整,非常罕见,它的艺术风格在敦煌壁画里也非常高,所以我们包装了一个斗艺的场景,想去呈现它,并不是为了教育大众,而是希望大家可以通过这个壁画看到,一千年前,我们有这么一个美丽的宏大的产品。”

反弹琵琶,莫高窟第112窟(中唐)

确实,《谁才是乐队C位》的人物台词有那么一点尴尬,情节转折也略显生硬,但乐队鸣奏声响起的那刻,富有节奏感的旁白,把人带回了大唐长安,音乐和动效,令人仿佛从敦煌壁画中开始穿越,想起母亲提到在她小时候风靡全国的飞天舞,“那位舞者有个动作,是反弹琵琶,太美了。”还想起敦煌净土图中的胡旋舞,“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白居易的盛唐。

《谁才是乐队C位》 动起来的反弹琵琶图,配上音乐非常生动

宗白华曾讲:“敦煌的艺境是音乐意味,以音乐舞蹈为基本情调。”我再次从动画的视听中体悟到了这点。这一刻的动画剧,有了在敦煌亲眼看到壁画由诸多朝代“一层一层”相继覆上的现场感——立体、充满活力。

或许我们对敦煌动画剧的期待,不必是一则多么吸引人的故事,而是在2020年,科技和当代动画人对敦煌壁画的再演绎、音乐的再演绎,这也是后人看到壁画的“一层”。动画艺术应该去创造和表达,过度迎合市场就会失去生命力,如果没有敦煌动画剧这样风格的国产动画逆主流而行,下一代可能也没机会建立更多元的动画审美。从这一点上来说,敦煌动画剧非常有意义,期待后续。

制作:情怀与技术兼备

如今,我们能在手机上看到敦煌动画剧,能随时看到还原度极高的敦煌壁画,其实是一份旷日持久的战果。

76年前,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常书鸿带领段文杰、史苇湘、李其琼等一批画家奔赴西北,为保护及研究敦煌壁画,终日在石窟中临摹。这批天性本是浪漫奔放的艺术家,为了体味古代画工的笔触,哪怕描画一处饰物,都要钻研大量史书古籍,以期触及临摹对象的思想神韵。

法华经变化城喻,莫高窟第217窟(盛唐) 常书鸿临摹

绘画技巧经过几十年的点滴打磨,才能日趋接近壁画的本来面目。这本来面目,不仅仅是画面上毫无二致,更多是与古人通过壁画的沟通后,被当代画家注入的灵气、心意。敦煌那批低调的老一辈画家,为全世界带去了真正具有原作气韵的敦煌摹本,他们中的不少人已在孤漠中与世长辞。

西方净土变,莫高窟第320窟(盛唐) 段文杰临摹

敦煌是一个“很慢”的地方,在古人的艺术杰作前,没有任何速成之事。即使是壁画的数字化成果,也经历了近30年的打磨。1989年,樊锦诗就萌生用数字化技术保护敦煌壁画的想法并开始尝试,1998年,敦煌研究院与美国芝加哥的西北大学合作,以多种新方法进行壁画数字化,这过程非常艰辛,因为每一处图像覆盖,都要极为精确,积累了一定经验后,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在2006年成立,一寸一寸推进壁画的数字化工作。

2006年,敦煌石窟高精度数字摄影工作现场

樊锦诗在自传中感慨:“仅2013年一年中完成的27个洞窟的数字化工程,就包括了至少10万张照片,它们都是由数字中心的工作人员一张一张手动调试完成的。转眼间,80年代的那一批青年摄影师,如今都已年过半百。”

而本次动画团队在制作过程中,也经历了类似敦煌研究员的修行,动画负责人提到:“每个人物的飘带我们都重新画过,它原来会有一些缺陷,比如剥落和褪色,我们参考了很多壁画原图,一笔一笔填补了起来。画面动起来后,飘带的处理会非常难,我们一直在和敦煌研究院的老师反复打磨,他们一直不太满意,我们就继续修改,到上线的前一天,我们还在改。”

《谁才是乐队C位》 中的伎乐天

了解敦煌的人会知道,敦煌壁画人物细腻而又强大的生命力,就蕴含在与人物姿态融为一体的飘带中,临摹飘带的功夫,积累了几十年、几代人……对飘带的“不满意”也是敦煌研究院多年慢工出细活的动力。节奏极快的互联网公司能够耐心打磨这壁画上重要的细节,十分可贵。

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供养像,莫高窟第130窟(盛唐) 段文杰临摹

配音:互动玩法差强人意

除了画面完全脱胎于敦煌壁画这一点外,敦煌动画剧在配音上也是亮点:集结了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动画配音演员和敦煌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共同为壁画故事“献声”。

宝木中阳、山新、阿杰等一批青年配音演员的声音,二次元的朋友都很熟悉,这次为敦煌壁画配音,虽然台词不多,但足见其成长与用心。国动未来的发展,配音演员需要受到更多关注,这次敦煌动画剧也是不错的“破圈”机会。

敦煌研究员的声音,听着特别亲切,因为这声音来自大漠,大家常觉得老一辈敦煌人在大漠很孤寂。古文字专业的钢笔小欣去敦煌的初衷,便是“很想看看常书鸿那辈考古人精心抢救的文物怎么样了”,她特地去看了看敦煌研究院,“院子里特别安静,也没有人,感觉走过一遍就能想象当时(他们工作)的场景。” 如今在敦煌工作依然令人敬佩,动画中的旁白配音拉近了我们与他们的距离。

敦煌研究院 钢笔小欣摄

可惜敦煌动画剧的“配音”玩法,稍有些令人遗憾。本来,配音这种形式在文创中还算有趣,动画剧场请了不少年轻人一听声音就可辨认的配音演员,也吸引了大批动漫粉丝,但实际互动起来,却有些索然。

声演爱好者清水喜欢“PIA戏”,平时会和朋友们在网上找剧本共同演绎,也会玩一些配音软件,这些爱好者在“玩儿”的时候,极其认真,有时候他们的一场戏听下来,感觉像“看”了一部有画面的剧。

敦煌动画剧配音界面

清水说:“我不太理解这个配音为什么要全部配完才能听,正常的应该是每配完一句都可以回听,我们需要及时去对比、纠正。配音秀通常有原声,是在原剧的基础上再造,对音色要求比较高,好的配音秀人家就会赞叹,‘哇,好像原声啊’,我听敦煌的动画剧,觉得音色要求倒不难,但原声是有降噪的,我们用手机配很难达到那种效果,因为不需要对口型,这个配音对玩配音秀的人来说,可能难度低了点。如果多人一起配的话,就和声演比较接近,类似于用声音演绎的情景剧,剧本很重要,对戏感要求比较高,我可能不太会想PIA这样的‘剧本’,因为PIA戏需要互动,角色之间相互影响,才可以更好地自由发挥,我自己试配过《神鹿与告密者》,人物虽有联系,但场景产生时,角色的交互感很低。”

配音时可选择多个角色

蒋川则持不同观点:“我挺想参与到这个动画剧的配音中,还想找朋友们一起来配,主要因为我特别喜欢敦煌壁画,我觉得给壁画配音,是一种跟壁画互动的方式,倒不需要多专业,比较适合我们对敦煌感兴趣的普通用户吧。”

可惜,蒋川至今还未找到愿意跟他一同配音的小伙伴。蒋川的朋友六六说:“刚听到这个配音我很激动,因为听到了宝木中阳的声音,我从玩《古剑奇谭》时就很喜欢他,听着他们的原声,学着给壁画配音,好像在跟他们互动,有点小兴奋,可能我对配音不熟悉,配的过程中很快就没耐心,我还是选择看动画吧。”

总之,敦煌动画剧的观影体验还不错,动画项目组也非常有实践精神,第一批的5部动画大胆选用了不同时期的壁画,风格多元,就是为了根据反馈来继续优化,相信这不会是一个以敦煌为噱头的短期项目,未来会有更生动、更有感染力的敦煌动画,也会有互动性更好的配音活动。

云游:线上洞窟内容丰富

虽然动画剧目前只更新了5集,但敦煌研究院在“云游敦煌”小程序中,毫无保留地分享了敦煌石窟中的壁画及彩塑,展示的内容非常丰富。

无疑,敦煌是全人类的文化宝库。早在两千年多年前的汉帝国时期,敦煌就是沟通欧亚大陆的河西重镇,各国文化在此交汇集成,汉武帝时,既名“敦煌”,可见地“大”气“盛”。北魏太武帝推行“废佛令”期间,敦煌由于地处边境,成为西域及中原僧侣不可多得的避难地,文化兴盛。而玄奘西行,也从敦煌经过,盛唐佛教蔚然成风,敦煌之世界地位一时无两,被日本奉为珍宝的法隆寺壁画与莫高窟壁画若出一辙。

日本奈良法隆寺金堂壁画

在敦煌开凿第一个石窟的僧人,名叫乐僔,时间在公元366年。千年前第一声斧凿,是为何在鸣沙山的断崖落下,崖壁上的第一抹画笔,又是被谁添上,这些谜团为敦煌抹上了传奇色彩,至今未解,然而后人可见的是,从公元4世纪至14世纪,这里逐渐绵延起密如蜂巢的石窟寺,自南向北,诉说着不同人的故事。将我们与乐樽,以及后来千千万万有名无名的僧人、画工、工匠、供养人相连结的人类瑰宝,就是敦煌壁画。

除了大家熟知的莫高窟外,敦煌还有榆林窟、东千佛洞、西千佛洞、五个庙石窟,均保留着丰富的壁画,《玄奘取经图》的壁画最初就被发现于榆林窟,这些洞窟现在几乎都可以通过“云游敦煌”小程序看到,还有不少未开放石窟,也可以在线浏览,可见敦煌研究院对大众的诚意。

榆林窟 人称“姊妹窟” 纪炜摄

“云游敦煌”小程序中可以看到的壁画不仅限于莫高窟

打开小程序,每日都会收到一副来自敦煌壁画的“今日画语”,也可抽取当日“智慧锦囊”,这些壁画妙语,既慰藉人心又不过分讨好,虽然算不上独具创意,但数字画面细腻真实,在线圆了不少人的“敦煌梦”。喜欢敦煌的朋友看了说:“就为这原汁原味的壁画,我也会每天打开一次这个小程序。”

“今日话语”的壁画质感 让人如临其境

取材自敦煌壁画的“锦囊” 带来古人的智慧

小程序中敦煌壁画的还原度不错,美术专业的张瞻,毕业后常去敦煌,他表示:“这些壁画还原度还可以的,色彩好,小程序作为普及很好。”而刚开始学画画的敦煌爱好者蒋川感叹,“能在手机上看到这些壁画太让我兴奋了,敦煌的内容很丰富,可以作练习的素材。”习作后,蒋川说:“古人很伟大,他们用那么简单的颜料,做出那样丰富的阴影处理,摹后才知有多难,笔法多细腻,要学要练的东西太多。”

蒋川依据“云游敦煌”练习的画作

云游V.S.现场:各有千秋

那么,“云游敦煌”小程序真的可以带人在家中畅游敦煌吗?总体来讲,各有千秋。

很多去过敦煌的人都提到,当自己亲眼看到敦煌的壁画是“一层一层”时,非常惊叹,壁画的立体感与整体感,让他们印象深刻。

古文字专业的钢笔小欣说:“只有在现场才会发现,真的很多壁画就是一层一层覆上去的,有些上层剥落了之后,会显现出下层的壁画,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有个洞窟上面是唐代的壁画,下面是南北朝的,能看到壁画风格非常不一样,很沧桑,有一种穿越千年的故事感,当时有些百感交集。”

莫高窟 钢笔小欣摄

在国外从事技术工作的Eden,出国前特意和友人去了一趟敦煌:“现场非常震撼,我们去的路上都是戈壁,本来就有大漠孤烟的感觉了,看的那些壁画都在洞里,限时,大概只能进去10个人,洞窟里面是黑的,需要导游拿着特殊手电照着看,此导游也非彼导游,他们是敦煌研究院的,讲解非常非常专业。”

老者为敦煌研究员彭金章,为鲜有人问津的敦煌北区考古做出重要成果

“很多壁画在头顶,是一种天然VR的效果,小一千年的石窟,很多都褪色脱掉了,有些壁画是唐朝先画了一层,明朝有人发现掉了,又加一层,清朝发现又掉了,再加,现在有的全掉了,结果几个层次里反倒可以看到当时的‘今人’去填‘古人’的痕迹。另外,石窟里的壁画非常密集,小程序中壁画大多是局部图,我觉得沧桑感和震撼感都差了些。”Eden回忆道。

敦煌所处的西北大漠 纪炜摄

古建从业者番茄表示:“说实话,我打开小程序基本只会看图片和图片名称,至于解释就不会花过长时间浏览。对于知道敦煌的人,可能会觉得壁画很不错,但是对那些并不了解敦煌的人,我想只能看局部图,没有音乐或动效,不一定会引起很大兴趣。不过在我看来,能够将这些残留的美妙图片整理出来、编辑分享,就已经是对敦煌艺术推广的最大贡献了。”

“云游敦煌”中的壁画 化城喻,莫高窟第217窟(盛唐)

对于局部图的展示,钢笔小欣有不同观点:“实地看时,有很多洞窟是关闭的,还有很多地方用网保护起来,也不好意思走太近,洞窟里其实很黑,导游用手电给我们照着,有的我也看不太清楚,小程序里我还能看到多一些细节。另外,现场洞窟之间相距挺远的,很多人随便看了几个就走了,我那天几乎把所有的都走了一遍,腿都断了,这个可以尽情看,还不错。”

小程序中显示的局部图 点击后其实也可放大浏览

美中不足:导览设计重点不明

令人遗憾的是,作为互联网文创,“云游敦煌”目前的导览设计似乎对用户没那么友好。

显然,“云游敦煌”的导览试图照顾到普罗大众,考虑了不同用户的偏好并试图兼顾。“导览”中既有路人容易上手的“数字创意”,抽锦囊、做丝巾、壁画填色游戏,又有敦煌爱好者熟悉的“艺术形式”,分为壁画、彩塑、石窟形制三个入口,而对敦煌有兴趣的用户,还设置以“朝代”、“颜色”为切口的专题,至于更专业的敦煌粉丝,则可以直接选择搜索洞窟编号、壁画名、彩塑名,能够把如此大量的壁画资料做如此多样的展示,不难感受到团队的良苦用心。

按朝代探索的体验很不错

可惜的是,除了精准“搜索”和按“朝代”探索,不论哪种分类,进入后都有些不尽如人意。想通过随意浏览在壁画分类中找到与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宛若双生的敦煌《帝王图》,在石窟形制中浏览有《舍身饲虎图》的428窟,甚至仅是在彩塑中找到45窟中两尊曼妙的女像菩萨,都不太容易,因为不是小程序将这些内容分到了我不曾了解的分类中,就是在一堆同类内容中藏得太深,比如45窟的两尊菩萨像,通过“彩塑-第2分类的菩萨像-第4分类的肋侍菩萨像-第30张图片”才找到,这期间近乎把所有类别的菩萨彩塑都浏览了一遍,恐怕对普通用户来说,那些耳熟能详的名作放得有些分散。

右肋侍菩萨,莫高窟第45窟(盛唐)

虽说这不甚方便的“探索”,倒也有些随缘观赏的乐趣,但这些分类,既不是完全按照敦煌学界前辈的分类来作科普,也不是完全迎合普罗大众的游览兴趣,还是令人有些迷惑。至于壁画下的“相关推荐”,关联性也算不上太强。

钢笔小欣说:“小程序中我最喜欢‘全景探索’的部分,可以看到洞窟的3D全景,而且拎出了重点洞窟,我一眼就看到了熟悉的洞窟画面,把我去敦煌的记忆都唤起来了,配上图文,有种回顾温习的感觉。可惜这一块内容放在页面的太下面,上方的各种探索导览有点琐碎、杂乱,文字图片也太多,感觉摸不到重点。”

很真实的现场 可以看到有整体感的壁画

虽然导览上还待优化,但整体瑕不掩瑜。尤其说到“全景洞窟”的探索方式,实在让人心怀感激。近期有不少博物馆都推出了所谓线上游览,进入后却发现很多连展柜都看不清楚,移动不利索,更别说展品细节了。敦煌的全景漫游,是真的让人拿起手机,自家墙壁就变成了洞窟现场,壁画上还标记有重点,点开后可以看局部,兼顾了游览的整体感和细节度,仅从这一点上,我个人对“云游敦煌”的期待已经基本满足。

全景漫游兼顾了整体和细节

总的来说,小程序还是为线下游览做了不少预备和补充,在内容上充分满足了“云游”的需求。氛围方面,我们也看到短短一个月中,陆续增加了音乐、动效,包括敦煌研究院研究员的讲解音频,产品正在迅速迭代,努力为在线用户营造现场氛围,至于部分用户期待的故事感和代入感,或许可在今后得见。

“云游敦煌”小程序如果只是为敦煌景区带去更多承载量以外的游客,可能未必是好事,而如果能带大众更真切地走进敦煌,对“敦煌”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符号印象,唤起大家保护文物的意识,亦或哪怕有一位年轻人,以小程序为资料索引,逐步深入对敦煌的研究,甚至以敦煌学为志业,都是幸事。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