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湘菜人微报

湖南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吃茄子已不可考,但从西晋嵇含撰写的植物学著作《南方草木状》中说,华南一带有茄树,这是中国有关茄子的最早记载。至宋代苏颂撰写的《图经本草》记述当时南北除有紫茄、白茄、水茄外,江南一带还种有藤茄。

不过从使用上来讲,茄子不太好处理。生手做茄子会遇到的问题一是夹生,二是焦胡。茄子这种食材,仿佛是块可食用海绵,往年乡间厨娘都不爱,太“吃油”了,本来季末打下的菜油、豆油都有限,尽用在茄子上,多少显得有点“浪费”。

这有点像大豆刚传进来的时候,吃了胀气,总找不到合适的食用方法,尝试多次才有了豆浆,豆腐的出现。茄子也是一般,煎炒烹炸中用了蒸的方法,才算找到了烹饪茄子的窍门。

湘菜中茄子做法多如牛毛,譬如擂辣椒茄子皮蛋,茄子切条去皮上锅蒸透,辣椒放进火中烧到皮焦肉烂后进凉水洗净,和切好的皮蛋,蒸软的茄子,加蒜末香油陈醋一起捣烂了,吃了一个爽口。又或者是露香凉茄,先将茄子洗净切条在盐水中浸渍5分钟,然后沥干水分用油炸透了,再捞出沥干油后放入沸水中煮2分钟拿出来放凉,整齐码好了,把混合了鱼露、盐、白糖、香醋、香油、小米辣、蒜末的料汁浇在茄子上,这便成了。

但粗吃细吃又有不同,说那刘姥姥在一众莺莺燕燕中,吃了口茄胙,连连惊呼:“真是茄子?我白吃了这半日,姑奶奶你再喂我些。”哪晓得这茄胙是“把四五月里的新茄包儿摘下来,把皮和瓤子去尽,只要净肉,切成头发细的丝儿,晒干了。拿一只肥母鸡,熬出老汤来。把这茄子丝上蒸笼蒸的鸡汤入了味,再拿出来晒干。如此九蒸九晒,必定晒脆了。盛在磁罐子里封严了。要吃时拿出一碟子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了。”这段话初时读来不甚了了,真当是下了厨房,才知光是肥母鸡靠出汤已经是难倒了一众不常下厨的人,只有那富贵人家,才常备着这鲜嫩鸡汤,讲究可见一斑。

不过也有好事者尝试着还原一番,比如九蒸九晒,费时费力,最后发现繁琐精细是有了,味道却称不上好。如此反复折腾,茄子似乎只挂了个名,而是一点茄子味也没了。

富贵人吃了个精细,老百姓桌上却常见茄子豆角。炸香的茄子和豆角一起炒了下饭,因为这两样食材拼在一起,吃到嘴里就有了软糯和脆爽两种口感,比起各自成菜的单调,这样变化的口感是食客们绝不放过的。又或是金沙茄子,这可是“大菜”,轻易做不得,咸蛋黄和茄子这两个“吃油”大户碰到一起,那真是火星撞地球,油罐里大半的储备都要贡献给他们,有了沙沙的咸蛋黄包裹的茄肉,又仿佛是裹着青丝蔓莎的少女,层次分明。

又比如山东有名的家常菜茄盒,夹着腌制过的猪肉挂糊油炸的茄子,既保留了猪肉的嫩滑,又有着食客们迷恋的薄脆的口感,不可多得。

而过了晚餐的档口,宵夜又来了。

东北来的朋友是万万想不到,湖南人的烧烤摊上,琳琅满目的素菜也是食客们不可少,肉辣椒、韭菜、金针菇、豆腐干,那最好吃的必然是烤到软烂焦香的蒜蓉茄子。只见烤架边那只穿着湿透了的白背心的壮汉们,将洗净的茄子小心放在烤架上,看着火候烤着茄子,只待闻到那清香的茄子味,一刀破开,在两半白嫩的茄肉上,淋上海量蒜蓉油,又撒了盐、胡椒、孜然,只等了几分钟,便有了食客筷子上一绺一绺的茄肉丝,趁热吃到嘴里,嘿,倍儿香!

茄子,是挺不容易“驯服”的食材,炸得过了吃着油大,蒸的过了,就没了菜形。新手是不太喜欢,却是老师傅们的真爱。如同麻辣烫里人人真爱的兰花干,茄子绵密蓬松的特点,是它在展示多层次味觉体验时具备着其他食材不一样的优势。

千百年来,茄子一直是中餐厨师少不了的重要食材,上至皇宫国宴,下至黎民厨房,多种多样的烹饪手段,都在茄子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往后的一百年及更久的时间长河里,茄子也将会以更多彩的姿态,出现在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来源于网络,错误或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