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 / 天官赐福

本文由ACGx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需创作者心中有“术”

“来看绝美花怜!”在《天官赐福》主创见面会上,官方提前播放了动画第一集,粉丝们随角色出场欢呼惊叹,也会因剧情而感叹哽咽。动画自10月底正式开播以来,弹幕与评论区的讨论也相当热烈,不少观众在弹幕评论中表白主创团队、开始自发安利,还有原作粉为新观众科普设定,也有观众对叙事、配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当然《天官赐福》收获观众的积极反馈并非个例,如今,国产动画受到越来越多动漫爱好者关注,观众们也愿意与他人分享对作品的见解。比如《灵笼》的“灵学家”会制作视频,逐帧看番寻找隐藏细节;《天宝伏妖录》的粉丝玩梗、造梗,同时进行二次创作;动画观众也会针对《凡人修仙传》的改编发表意见……

实际上,弹幕、评论、二次创作等一系列反馈,不仅是观众表达个人观点的出口,反过来也会对动画行业发展产生影响。


评论反馈,帮助创作者掌握市场动向

创作者了解受众评论的意义,在于方便直观地了解受众偏好。在动漫产业更为成熟的日本,早在纸媒时代,漫画编辑部就已经开始重视读者反馈了。

像是日本漫画杂志《周刊少年JUMP》,会随刊附上调查表,征集作品的人气排名。创作者再根据相应排名调整作品内容,高人气作品会被要求持续连载,人气持续低迷的漫画将直接腰斩。

而日本电视动画,则会通过收视、BD/DVD销量等数据证明作品人气,决定是否制作续作,或进行后续的商业开发。此外,制作团队也会以播放预告、先行放映等形式收集观众评价,若像《约会大作战3》这样因作画崩坏收到大量吐槽,官方也会根据观众评论进行修正。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从被动接受、单次接收信息的“受众”,变为主动选择、多向传播信息的“使用者”。如今,动漫作品越发重视在网络平台的传播效果,且读者和观众的反馈也更加便捷。

漫画APP“少年JUMP+”上的连载漫画《间谍过家家》,5卷单行本累计发行量突破600万,尚未动画化就已进入“卷均百万”的高人气范畴。比起“编辑筛选佳作刊登”的纸质杂志、“规定时间段放送”的电视动画,《间谍过家家》的在互联网平台的成绩,更多是读者自主选择的结果。

用户选择内容的过程中,设立公开评价机制,会从不同角度展现作品优缺点,以便受众决定是否入坑。用户在实时弹幕或公开评论区抒发己见,既满足个人表达欲,也能寻找到许多同好。从创作者角度看来,销量数据、各种排行的快速更新,更容易掌握市场动向,及时做出内容调整。

国内市场也是如此,各个漫画平台会设置打赏、人气排名,播放动画的视频平台,则会提供追番数、播放量、弹幕评论打分等数据作为参考。例如在动画爱好者聚集的B站,受到最初平台定位“弹幕网站”影响,观众们乐于通过各种方式,对作品进行评价。长期沉淀形成的平台用户属性和社交氛围,也让观众的倾情安利或意见建议,都能收获他人的呼应,同时也被动画创作者看到。


互联网时代的评价,需要创作者仔细衡量

随着越来越多国产动画佳作诞生,动画观众的审美与评价标准也相应提升。观众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动画作品的优缺点,这无论对于作品完善还是产业发展而言,都是一件好事。

近几年,国产网络动画中,就不乏因粉丝评论回炉重置后,收获良好口碑的作品。

原创作品《万国志》于2019年9月开播,不少观众觉得逻辑不通、剪辑混乱、镜头晃动,观看体验不佳。因此动画制作组决定下架作品重新剪辑,从角色动态、剧情剪辑、音乐音效等各方面进行优化。重新修改后的前4集动画,也获得了观众肯定。

无独有偶,今年7月开播的《凡人修仙传》上半季因剧情“魔改”,导致原著粉不满,口碑下滑。官方听取粉丝意见后,《凡人修仙传》播放至8集宣布停更、上半季收官,经历近两个月的调整,随后播出的《凡人修仙传》下半季在人设呈现、剧情节奏方面的表现,都更加符合粉丝喜好。

作为一种内容形式,动画作品需要积极应对市场风向和受众口味的变化。在内容层面,回应观众需求、及时做出修正,则有助于动画作品不断完善,同时也可以推动国产网络动画产业发展,产出更多符合当下市场偏好的内容。

不过,从另一角度看来,虽然观众反馈的确方便了文娱作品根据市场需求产出定制内容,但网络社交过程中的自由式评论,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最为明显的难题,莫过于用户评论的极端化了。当下网络技术虽然会带来更具效率的市场反馈,但心理学家凯斯·桑斯坦提出的“回声室效应”也日益显现——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意见相近的声音不断重复,导致某种认知或信仰被强化。因社交圈以及自身的立场态度影响,人们常常会固守在符合自己偏好的圈子里,以至于各种圈子之间相互隔绝甚至对立。

例如近期引发热议的《雾山五行》和《姜子牙》,作品评价两极分化,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回声室效应影响。由于年龄层、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各不相同,观众们必然会对一部作品的评估产生分歧。社交媒体又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群的分化,这也导致在评价作品环节,一些带有主观性的评论走向极端。究竟该如何辨别其中的真实成分,还需要动画制作者心中有“术”。

说到底,内容创作本质上处于一个专业领域,以前是,现在也是。但在过去,由于市场反馈渠道有限,创作者需要收集大量评价,才尽可能会让作品贴近市场。如今,网络上的冗余信息过多,真正有帮助的声音反而可能被淹没在大量赞美和无脑差评之中。

因此面对私人化的评论时,创作者需要心中有一杆秤,理性看待观众评价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从而进一步制定相应的策略,在市场偏好和动画呈现之间找到平衡点。当然,不仅仅只是内容制作,运营层面也可以根据市场大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寻找到有益信息,并通过观众舆论环境的变化制定应对策略,才能让网络时代的评价体系真正发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