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 德雷克斯

智慧的父母

很善于鼓励孩子突破自己

 

钟南山院士谈到家庭教育时坦言,最让他难以忘怀的就是“母亲的鼓励”。

 

钟南山在读小学的时候,学习成绩很糟糕,调皮捣蛋的事,他也没少干,甚至还经常逃课……老师们一致认为这个孩子无药可救了,他也渐渐开始放弃自己,破罐子破摔地对待学习。

 

直到五年级的一次考试,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钟南山破天荒地考取了不错的成绩,他心里想着,这下母亲肯定很开心。

 

果然,母亲非常高兴地对着钟南山说:“看看这成绩,南山你还是行的啊!”

       

       ▲ 图片来源于中文国际

母亲的鼓励,宛若一阵春风,吹醒了那颗萎靡不振的心。

钟南山说:“我觉得我的母亲一下子找到我的亮点,我有了自尊心,被认可,从那时起我就开始认真读书了。”

 

播播老师还看到过一个引人深思的小故事:

 

一个小女孩从小特别好动,上课的时候总是坐不住,老师们都怀疑这个孩子有学习障碍症,建议家长让孩子去看心理医生,被迫无奈,这个家长去了。

 

心理医生把孩子单独留在候诊室里,开始的时候,孩子总是走来走去,心神不宁,但是过了一会儿,房间里响起了音乐,这个孩子就不由自主地跟着音乐的节拍跳起舞来,并且非常投入,心理医生让家长从门外看,并且告诉她:“你的孩子没有病,她是一个舞蹈天才。”

 

这个小女孩就是世界著名舞蹈家Gillian,毕业于皇家芭蕾舞学校,有过《猫》、《歌剧魅影》等诸多知名作品,还成立了自己的公司——Gillian Lynne舞蹈公司,非常成功。

        

       ▲ Gillian Lynne在教学生,

1926年出生的她现在是一位90多岁的老人

成名后Gillian感慨:“妈妈送我去了舞蹈学校。我无法形容那里有多棒,有很多像我一样坐不住的人,我们必须在动态中才能思考。”

无论是钟南山院士,还是舞蹈家Gillian,他们之所以能拥有如此闪耀的成就,都离不开母亲的支持与鼓励。

智慧的妈妈都懂得鼓励孩子,有效激发孩子内在的动力;被鼓励的孩子,拥有更多挑战自己的勇气和信心。

 

鼓励,还是表扬

对孩子的影响天壤之别

 

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曾做过一个实验,研究“鼓励”与“表扬”对孩子的影响。他们对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长期研究,这项研究结果令人震惊。

 

首先,他们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

 

测试题目是非常简单,几乎所有孩子都能相当出色地完成任务。

 

研究人员随机地把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孩子得到的夸奖是:“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另外一组孩子得到的则是:“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

 

随后,孩子们参加第二轮拼图测试,有两种不同难度的测试可选,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哪一种测试。

 

结果发现: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孩子中,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

 

为什么会这样呢?

 

德韦克在研究报告中写道:“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

 

第三次,所有孩子参加同一种测试,没有选择。这次测试很难,可想而知,孩子们都失败了。先前得到不同夸奖的孩子们,对失败产生了差异巨大的反应。

 

最后,他们给孩子们做了第四轮测试,这次的题目和第一轮一样简单。

 

结果显示: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在这次测试中的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却退步了大约20%。

 

德韦克认为:“鼓励,即夸奖孩子努力用功,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反之,表扬,即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

 

在后来对孩子们的追踪访谈中,德韦克发现,那些认为天赋是成功关键的孩子,往往不自觉地看轻努力的重要性。这些孩子会这样推理:我很聪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们甚至认为,努力很愚蠢,等于向大家承认自己不够聪明。

 

德韦克的实验重复了很多次。她发现,无论孩子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夸奖聪明后遭受挫折的失败感。男孩女孩都一样,尤其是好成绩的女孩,遭受的打击程度最大。

 

研究结果令人震惊:长期表扬会让孩子寻求认可上瘾,抗挫折能力差,而鼓励会激发孩子的信心、勇气,乐于接受挑战,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关于鼓励与表扬之间的不同,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做了如下对比:

       

     ▲ 图片摘录自尼尔森 《正面管教》

鼓励与表扬,对孩子的影响有着如此巨大的差异。鼓励孩子指向的是未来的行为和结果,促成的是成长型思维模式,而表扬孩子往往会促成固定型思维模式。

 

如果你无法判断自己对孩子说的话是表扬还是鼓励,《正面管教》中列出的这几个问题,可供你参考:

1)我是在激励孩子自我评价,还是依赖于别人的评价?

2)我是在尊重孩子,还是在摆家长的架子?

3)我是看到了孩子的观点,还是只看到了我自己的观点?

4)我会对朋友这么说话吗?

作为父母,一定要多鼓励孩子,多描述,少评价,避免孩子被表扬绑架,或输不起。

   被表扬绑架的孩子,长大以后很难幸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懂得正向养育对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很多父母一改之前的“打压式”或“贬低式”教育方式,纷纷选择各种积极词汇来跟孩子沟通。然而,还是很多父母抱怨,育儿效果不尽如人意。

哆咪妈的抱怨是这样的:“我家哆咪的抗挫力实在是太差了,和同学们比赛跳绳,输了就哭,同学们都不愿意跟她一块儿跳绳了。在家玩拼图,也是这样,一时间不知道怎么拼,就觉得自己可委屈,动不动就嚎啕大哭。”

       

       ▲ 图片来源于pexels

 

哆咪妈很纳闷,自己平时很注重表扬教育,一直很肯定哆咪,哪怕有些事情她做得不怎么样,自己还是不会吝啬表扬,从来没有用语言打击过她,经常表扬她聪明伶俐。

 

为什么哆咪反倒越来越“玻璃心”了呢?其实,这是因为哆咪妈没有弄清楚鼓励与表扬之间的区别,只顾一个劲儿地表扬哆咪,却让哆咪越来越“玻璃心”了。

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作者就提出了一个这样的观点:一味的表扬会让孩子失去自我,成为一生不自由的根源。

 

这是危言耸听吗?绝不是!

 

书中是这样解释的:一般来讲,表扬是一种长辈对晚辈的认可,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评判,实质上是一种不对等的关系。

 

就像长辈对晚辈才会表扬,领导对下属才会表扬,我们很少看到一个下属会表扬他的老板,我们也很少看到一个年轻人会表扬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者,表扬其实是关系中的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的操纵,目的很明显——让对方今后的行为,更加符合自己的预期。

   

       ▲ 图片来源于pexels

为什么孩子考了高分,得了大奖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表扬呢?

 

很简单。这是因为孩子的行为符合我们的预期,让我们觉得省心的同时,也带来了成就感和满足感,让我们觉得很开心、甚至很骄傲。其实,这是父母潜意识里通过表扬来操纵孩子的行为,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让孩子更依赖自己。

 

可是,一旦孩子没有符合我们的预期,往往就会责备或批评孩子,时间一长,孩子不知不觉被父母的表扬绑架,为了避免遭受批评,他们会一直避开自己相对不擅长的事情,或者输不起,一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陷入负面情绪的旋涡。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提出了“认知评价理论”。他们认为,利用外在强化来控制行为,最终会弱化个人的自我决定能力,最终导致内在动机的降低。

 

父母时刻把表扬挂在嘴边,孩子不自觉地就容易“上瘾”,会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和表扬去做一些事情,哪怕这些事情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去做的。长大成人以后,他们往往容易缺少主见,只知随大流,不够自信和独立,很难获得幸福。

 

被鼓励点燃的孩子,离优秀更近一步

 

日本著名教育家铃木镇一说:“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首先要以爱心和热情去努力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要学会鼓励和赏识自己的孩子,而不是一味地用责备和打击的语言和行为去逼迫他们学会‘听话’,因为在威逼和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只能变成怯弱和虚伪的人!”

 

在父母鼓励之下长大的孩子,未来更优秀。

       

     ▲ 图片来源于pexels

提到“鼓励”的重要,童话大王郑渊洁说:“鼓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正是父亲一次次的鼓励,才让郑渊洁对童话创作如此孜孜不倦。

 

在《朗读者》的舞台上,郑渊洁谈到父亲是如何鼓励自己的:

小时候写作童话的时候,是父亲半夜三更偷偷给自己的钢笔灌上墨水;

父亲通过提问“你一个人能把《童话大王》月刊写多少年”的方式,鼓励儿子将创作坚持到底;

自己在学校写作时,更改题目还“狡辩”以至于遭到开除后,父亲非但没有责骂,反倒开心地笑了,他从儿子写的检查当中,发现了儿子有写文学作品的潜质……

       ▲ 图片来源于《朗读者》

郑渊洁说过,人性的本质是渴望被欣赏,他最不喜欢的一句话是“忠言逆耳利于行”。

 

接受羊城晚报专访时,郑渊洁分享了一件事:

比尔·盖茨的父亲写了一本如何将儿子培养成世界首富的书。这本书出版中文版时,我为其作序。作序前通读该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句话,老盖茨告诫天下为人父为人母者:

 

“作为父母,你什么都能做,就是不能贬低孩子。”

 

著名导演、影帝姜文曾参加了访谈节目《十三邀》。他坦言,自己是个很不自信的人。

       

       ▲ 图片来源于《十三邀》

他讲了这样的一件事:当年,姜文考上中戏,相当自豪地告诉母亲,但母亲却随手把录取通知书扔到一旁,让他去把旁边的脏衣服洗了。

看似是一件平淡无奇的小事,却让姜文深深自卑,他觉得是自己的问题,是自己不够优秀,才让母亲对自己的成绩毫无赞许。

       

      ▲ 图片来源于《十三邀》

 

姜文说,他不知道怎么能让母亲看见他做的事情高兴。从小到大,自己一直都在努力地讨好母亲,希望可以得到她的认可和鼓励,但直到母亲去世,他都没有从母亲口中听到一句夸奖的话,这也曾是他一生的遗憾。

 

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的学生在文章中这么写道:“我想让所有的爸爸妈妈知道,多给孩子一点鼓励吧,这不会滋长孩子骄傲的情绪,这是给孩子一个健康、自信的心理。”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认可,被鼓励,它能很好地引导孩子发现自己身上的潜力,而这种被鼓励的幸福感,会成为孩子一辈子奋发向上的动力源泉。

 

父母怎样鼓励孩子,

才能大大提升教育效果?

 

鼓励,对一个人的影响如此深远。父母怎么鼓励孩子,才能提升教育效果呢?

 

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降低教育焦虑。

 

父母的教育焦虑,是因为父母对于孩子前途有着特殊关切,由此带来的一种不确定性的情绪反应。父母的“高标准、严要求”,将孩子置于高压状态下,影响其身心发展。

 

与其牺牲孩子童年甚至身心健康作为代价,还不如放平心态,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

 

毕加索说过:“每个孩子天生都是艺术家。但问题是长大之后,如何能保持这种天赋。”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选择对了,坚持不懈地努力,谁能笑着走到最后,时间自会证明。

       

      ▲ 图片来源于pexels

 2.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这么告诫父母:“当你把85%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关注15%的消极方面时,消极方面就会膨胀,而积极方面不久就会消失。

 

你看到什么就得到什么。另一方面,如果你把85%的时间和精力用来认可并鼓励积极的方面,消极方面就会很快消失,而积极方面就会增长到100%。”

       

     ▲ 整理自《正面管教》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人亦是如此,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3. 鼓励孩子做自己。

 

假若没有父亲的鼓励与引领,杨绛就不会成为惊艳一代的佳话。

 

杨绛出身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清末民国期间的著名学者杨荫杭。杨绛初到钱家,钱父要求杨绛待在家里,不要出去工作的时候,遭到杨绛父亲强烈反对,他用一个父亲最有力量的语言告诉钱家父子:“我花那么多心血培养女儿,可不是给你们钱家当不要工钱的老妈子的!”

  ▲ 图片来源于《我们仨》

分科时,杨绛问父亲选哪科,父亲鼓励杨绛遵从内心:“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于是,杨绛选择了文科。就这样,一代文坛巨星在父亲的鼓励与支持中缓缓升起:

 

由她翻译的西班牙名著《堂吉诃德》幸已保存,被公认为中国最优秀的翻译佳作;由她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93岁,她写出散文随笔《我们仨》,热销海内外。

 

 4. 掌握基本的鼓励句式。

作为父母,想要点燃孩子心中的火苗,可以学一些有用的鼓励句式。

 

✔ 启发型鼓励——“你是怎么做到的?”、“你感觉怎么样?”

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父母应多挖掘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引导孩子记住这种正向的感受,同时让孩子主动回想并说出自己是如何做到的,孩子就会在脑海中梳理自己做到的方法、原因,下次肯定还会按照这种好的方法去做事情。

 

比如:孩子考试得了满分,你可以这么说:“哇,你这次考了100分,你感觉怎么样?你是怎么做到的啊?”

       

     ▲ 图片来源于pexels

✔ 描述型鼓励——“我看到……,我注意到……。”

客观描述孩子的表现或作品,指出孩子的努力与进步。强调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即使孩子未达理想,仍然值得鼓励。注意,不要用带有“评价”性质的词,比如“好极了、真棒”之类的。

 

比如:你可以这么说:“最近我注意到,你花了很多功夫练习直排轮倒退的动作,你越来越能掌握技巧了!”

 

✔ 感谢型鼓励——“谢谢你……,我欣赏……。”

你可以描述孩子具体的行为,以及该行为带来的影响,发自内心地感谢孩子对家庭所做的贡献。

 

比如:孩子有一天自觉按时完成了各科作业,“谢谢你遵守我们的约定,在晚饭前完成了作业。”

 

✔ 授权型鼓励——“我相信你能……”

在表达“我相信你能……”之前,你可以陈述支持信心的客观证据,你对孩子充满信心,孩子也会更加自信,并勇于接受挑战。

 

比如:你可以这样鼓励孩子:“这两个星期你已经将功课复习很多次了,我相信明天你考试时,一定会发挥得很好。我对你有信心,你可以的!”

 

父母可以将以上这几个固定句式反复练习,看看用在孩子身上,会有怎样的变化。

       

       ▲ 图片来源于pexels

 5. 鼓励语言要具体。

父母要注意,最佳的鼓励语言,需要具体描述细节。

 

比如:看到孩子很认真地画了一幅画,你可以这么鼓励他:“嗯,这幅画画得真专注、真好啊!我尤其喜欢这棵柳树,你瞧,这叶子画得多好啊,栩栩如生,我都能感觉到它们在风中起舞的情形!我也喜欢你的用色……”

 

再比如:“那天我去学校接你时,听见你和同学说话,我觉得很开心,因为我听见你真诚问候同学生病的妈妈,我就觉得我的宝贝长大了,这么有爱心,将来一定是个有能力帮助别人的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