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要树立父母威信,不要争爱。

   孩子一出生就会寻找生命中的第一个重要他人,而在母亲的哺育中,他自然将重要他人和母亲连接,这种连接形成对父母的依恋关系。这种依恋关系使孩子产生安全感,安全感的强弱,直接影响孩子的今后发展,甚至是婚恋观。如果孩子三岁以前离开父母,这种依恋就会断裂。他们会感到非常不安,认为自己不够好,所以父母不爱他们了。渐渐地,他们会和照顾自己的祖父母辈建立连接,在他们的心里,又有了新的“重要他人”,在他们心里,爸爸妈妈只是叫着“爸爸妈妈”的叔叔阿姨,祖父母才是他们“真正的”爸爸妈妈。

    而许多父母会在孩子入学时将孩子带回自己身边教育,这就造成了孩子的第二次分离“灾难”,他们的痛苦父母是难以理解的。

孩子回到父母身边后,由“散养”转为“圈养”,父母急于改正孩子的一些缺点,对成绩又抓的格外严,孩子又面临了第三次“灾难”,所以孩子总是会和父母对着干,在他们心里没有把父母当作“父母”看,自然不会服从他们的管教。

    我曾经在一个火锅店吃饭时,听邻座的一个女孩在接父亲的电话时说:“你十六年都没有管过我,你觉得我现在会听你的吗?”这就是留守儿童的真实想法。

所以,在隔代教育中,祖父母辈一定要树立父母的正面形象,经常和孩子谈父母,告诉父母是爱他的,之所以不能陪在他的身边,是因为他们需要给他更好的生活。切忌把孩子和父母放在他的对立面。

叔叔家的孙子在两岁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孩子一直和爷爷奶奶感情很好,回到父母身边后,对父母的教育很排斥。有一次,孩子在爷爷家写作业,磨磨蹭蹭的,奶奶就说:“快点写吧,不然你妈妈又好生气了。”孩子马上就不高兴了。孩子的姑姑听见了,对自己的母亲说:“你怎么能这么说呢?这样不是更让孩子和他妈妈产生矛盾吗?”作为祖父母辈,不要总拿孩子的父母当“挡箭牌”,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二、要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包办代替。

许多长辈不忍心看到孩子受一点委屈,孩子一哭就赶紧抱起来,剥夺了孩子自己爬、自己走的学习过程,不断影响孩子身体的发展,更影响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孩子吃饭、穿衣这样的事情,一岁半以后就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在前面跑,或者玩自己的,奶奶或姥姥跟在屁股后面追:“宝宝,来,再吃一口——”孩子理都不理,照样玩自己的。

我曾经见过一个孩子,一口饭含子嘴里一个小时都没咽下去,完全可以记入吉尼斯纪录了。这种现象,表面是吃饭磨蹭问题,实际上孩子的拖延症正是这样形成的:吃饭可以无限期延长,那么作业也可以无限期延长,工作也可以无限期延长……这个孩子今年23岁了,大学好歹上了个三本,人家四年大学毕业,他因为降级、停学四年才读到大二,说什么都不念了。父母通过熟人给他找了个工作,干了几个月,自己离职,如今是茧居一族。

所以,祖父母带孩子,一定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包括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摔倒了自己爬起来,整理自己的玩具、房间,承担一定的家务。

三、要舍得对孩子说“不”,不要放纵溺爱。

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受用终生的财富。而祖父母辈往往因为不舍得管,而放任孩子形成一些不良习惯。

有一次去一个朋友家,他哥哥家的孩子刚刚5岁,由爷爷奶奶照顾。吃饭的时候,孩子一看满桌子菜没有自己要吃的那一种,躺地下就打滚,孩子的奶奶赶紧哄着,并马上去做孩子要的食物。后来,这个孩子脾气特别暴躁,成绩也不好,让他的父母超碎了心。

对于孩子的任性,一定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能一味地妥协、纵容,使孩子自私自利、蛮不讲理。要给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培养良好的礼仪教养,尊重生命,尊重规则,尊重他人。

结束语:祖父母辈教育孩子,要多一些理性,多学习相关知识,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与孩子的父母教育保持一致,树立孩子父母的威严,时刻记住,孩子终归是他们父母的,在适当的时候要学会放手,要搭起孩子和父母沟通的桥梁。对两代人最好的爱,就是看着他们亲子和谐,幸福快乐。

(内容摘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