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泥是争议较多的一种泥料,很多玩家看朱泥就像雾里看花。

朱泥主要产于赵庄沙山,红卫香山,和川埠乡小煤窑一带,还有小部分产于宝山矿区。 黄龙山也产朱泥, 产量甚少, 在明清时就很难满足需求, 基本采用赵庄沙山, 红卫香山一带露天嫩泥矿出产的石黄泥, 朱泥作为主要原料, 或者采用精选紫砂红泥加朱泥等人工调配, 以弥补黄龙山朱泥矿料稀少。因为产量少,早期除销往南洋的水平小壶用朱泥制作胎身外,一般只用化妆土装饰在紫砂泥坯上。

朱泥制作难度大, 成品率低

朱泥矿料外观呈多种黄色调, 泥性致密块状或团块状结构, 质地均匀细腻。 矿料一般含有少量微细的白色云母碎片, 基本能溶于水呈泥糊状。由于朱泥原料的颗粒含量低, 且干燥及烧成收缩率大, 很容易产生很多意外毛病, 如皱纹, 变形, 开裂等,才有了无朱不皱的说法。 但是从一些历史作品看, 有皱纹也只是其中一部分, 成品率低是多种因素影响的。

矿区差异: 赵庄, 红卫等地出产的朱泥因收缩率大, 一般只能做一些较小的作品。 部分黄龙山朱泥, 质地介于紫砂红泥和朱泥之间, 颗粒含量大, 干燥及烧成收缩较小, 不易起皱, 可以制作较大型的作品。

原料加工: 因朱泥矿料能溶于水, 有些在加工的时候直接把泥浆过滤出来晾干成泥, 矿料中的部分颗粒被直接过滤出或溶解掉, 造成原料颗粒含量进一步减少。

制作难度: 朱泥熟泥的泥性很重, 对水的渗透和发挥比其它紫砂泥要差, 制作时对泥料的干湿程度, 泥片的厚薄均匀及制作方法都要谨慎把握, 稍有不当, 制作时的加工痕迹极易在烧成后显露出来。

宜兴紫砂壶微信:zisha256

烧成难度: 因朱泥熟泥的细密度高, 气孔小, 坯体内的水分不易散发出来, 并且在烧成结晶过程中共熔物比较活跃, 特别在最高临界温度时相当剧烈。 因此烧成时的预热烘干时间要比紫砂红泥长, 升温,降温过程均需十分缓慢, 稍快就会出现惊裂等缺陷而前功尽弃。

原矿朱泥和调配鉴别

原矿朱泥是指将朱泥矿破碎后用一定目数(通常是40或60目的筛、80目已极少)筛子筛分后加水和制并陈腐而成,不加任何其它物质。 一般来说,朱泥具有以下特性:

1:朱泥含砂量极低,一般的朱泥壶烧制后看不到颗粒,

2:磁性重,结晶度高,敲之有铿镪之金属声,打碎后看泥的断面接近瓷器,

3:朱泥未烧制前泥料为黄色,如是红色,大多是添加了铁红粉,

4:烧成品都是呈现桔黄色中略微带红为主,经泡养后逐渐变红。

5: 朱泥壶表面有皱纹也是一个判断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

6:有些朱泥含铁很高,烧成温度稍高,就会有铁质析出,出现铁熔点。

现在不少朱泥壶,或冲浆, 或添加铁红粉, 或添加玻璃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