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被爱过100万次,但我们仔细的去看这100万次的关系,会发现猫在这100万次活着的过程中,并不知道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他只有一个感受,就是我讨厌这个主人。我们反过来思考主人们真的爱这只猫吗,还是更多的是在要求猫做他们希望的样子。

当这只猫终于有机会做一只野猫的时候,他拒绝了母猫的求爱,为什么?我们看一看这些母爱母猫的求爱方式是给予物质或者是提供服务,所以这些母猫和他曾经的100万只主人,他们将建立的关系是否是一致的?当猫选择爱自己做自己的时候,他被一只白猫吸引,他在白猫面前炫耀自己,但是都毫无作用,直到他说出自己真实的需求“我可以待在你身边吗?”他在这段关系里面并没有得到物资或者是服务,但他收获了一份真实。猫活了101万次,终于活出了真实的自己,活在了现实,感受到了爱,并付出了爱。他活出了生命的意义。

这很像我们的人生历程,当我们来到不同的家庭,遇上不同的父母。可是父母给我们的爱,也是带上条件的,需要我们去做父母理想中的孩子。当我们的感觉和需要是被控制在另外一个人手里的时候,我们所表达出来的情绪,也带有讨厌,这很像青春期时候的叛逆心理。和这只猫不同的是,我们只有一辈子。

可是,虽然只有一辈子,但我们都有机会成为那一只野猫,就是在我们离开家独自走向社会的那一天。不幸的是,我们并没有活100万次,所以我们没有看懂关系,看懂生命的意义,我们很容易从原来的关系进入到了下一段关系,我们在选择关系的时候还是会被物资,被别人对我们好而打动。我们看不见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希望真实的自己被爱着。所以一方面我们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藏得很深很深,但心里是希望对方能看到我们的感受和需求,知道我现在冷了,知道我现在累了,知道我现在需要抱抱……当对方不能捕捉到我们的那些感受和需求的时候,我们是有愤怒的,这个愤怒从何而来?

从心理心理发展规律的角度讲,我们每个人得先学会爱自己,懂自己,活出真实的自己。然后我们才能去爱别人,懂别人。作为既是父母,又是子女的我们,是活在活了100万次猫的中间过程,还是最后的那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