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先生写三国,心里是有杆秤的。“演义”二字添得那样明白,明摆着是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合理化了的。“我就是喜欢蜀国,我就是喜欢诸葛亮,我就要大写特写。”这个观点显而易见,没有半分想隐瞒的意思,所以有些人大可不必逢人便说这种赤裸裸的偏袒。演义三分真七分假再正常不过,就好比让你去写一本书,你也一定会选你喜欢的人做主角,你也恨不得把你笔下的花全数赠予他一样。这个道理再浅显不过了,但有些人偏偏要置若罔闻,偏偏要把人家摆明了的演义跟史实混淆在一起,顺便再给罗贯中来一句“呸”。

很多人喜爱魏吴政治集团里的人物,自然不看好蜀国,这点理解。但有一点需要明确:你喜爱的是演义里的人物还是历史上的人物?我想你会肯定后者。既然如此,我们又为什么要抓着演义不放呢?演义不过是一场演绎,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们大可不必纠结。这么多年争论不休,罗贯中先生应该也想歇一歇。

抛却《三国演义》,孙坚斩了华雄,孙权草船借箭,公瑾的谦谦如玉跃然纸上,孟德的文韬武略彰显得淋漓尽致。魏国与吴国再也不是师出无名,三国之争俨然成为了无是无非的军阀混战。可纵观蜀国阵营就不一样了:刘备曾毫不犹豫地兴不义之师夺同宗基业,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也并没有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等诸如此类的伟大事迹,蜀国的所谓正统不过是为了出师有名强加的虚衔……好像抛却这本演义,独独是蜀汉政治集团全员减分,地位大跌,被迫卸下了罗贯中先生为他们精心编织的光环。

可事实并非全然如此。其实《三国演义》在某种程度上对蜀汉政治集团而言,可以说是一种“捧杀”。正因为处处被置之高位,被奉为楷模,久而久之才会深入人心,让人们对历史上的蜀汉政治集团变得苛刻,从而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原来关羽没有杀华雄文丑啊……”“原来诸葛亮不会呼风唤雨啊……”“看来刘备不是什么老好人嘛……”“赵云的长坂坡之战居然也是夸大其词啊……” 这些落差一下涌上来,把人们淹没,把历史上蜀国所创造的所有伟大淹没。没有人再去深究了,蜀国不过如此。

相反地,当人们透过史实看到了魏吴两个政治集团被演义长久抑制的不俗实力时,又不禁会发出许多赞许来。蜀国被弱化,魏吴被强化。如此而已。

《三国演义》一味的打压,众人脱离演义便一味的称颂。曹操屠城、孙策屠城,许多人闭口不提或者从容接受。但同样的污点,放在刘备身上就要被放大,就变作不可容忍。且不说刘备从不屠城,就单单说刘备为了扩张地盘打刘璋这件事,就已经被许多人所诟病了。

《三国演义》写曹操是阴险狡诈之流,周瑜是气量狭小之辈,许多人不以为然,知道结合历史,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为他们平反。可《三国演义》写诸葛亮多智近妖,人们就不再加以分析,一定要咬住多智近妖是虚假的,而选择无视诸葛亮的管理才能与他的忠贞。

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是假的,可未出隆中,已知三分天下的雄才伟略是真的。料事如神设坛借寿是假的,可事无巨细,字字泣血的《出师表》是真的。

长坂坡七进七出是假的,可面对乱军舍命保护阿斗的心是真的。战功赫赫威名远扬的身份是假的,但面对不公封赏,坚持本心从容平和的翊羽将军是真的。

过五关斩六将是假的,可不远万里追随刘备的心是真的。斩华雄诛文丑是假的,可斩名将颜良于马下,解曹操白马之围是真的。

历史上的蜀汉阵营确实没有《三国演义》里描绘得那般气势磅礴,可蜀汉政治集团一路白手起家永不言败的精神,让我看到了乱世硝烟里的一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