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导盲犬将拥有怎样的一生?

它们把一切都献给了人类。

它们用永久的忠诚与守护诠释“陪伴”的意义。

它们究竟为何成为导盲犬,它们经历着什么样的春夏秋冬、生老病死,我们无从得知。

毕竟,也许我们都接触过宠物猫、宠物狗,但导盲犬除了偶尔出现在“导盲犬能不能坐地铁”的民生新闻报道与讨论中,似乎再无水花。

说到影视作品,小编脑海里倒是有一部——

日本电影《导盲犬小Q》。

2004年的春天,改编自日本作家石黑谦吾的长篇小说《再见了,可鲁》的《导盲犬小Q》,凭借真诚动人的狗狗故事,开启了全亚洲观众的泪腺,并获得了豆瓣8.4分的好成绩。

时隔15年,感动全亚洲的小Q终于来中国了!

它同样改编自《再见了,可鲁》小说原著,同样让整个电影院心生温情、啜泣不已。

电影《小Q》上映啦,导盲犬小Q的一生正在银幕上徐徐展开。

No.1 关注:导盲犬小Q出生啦

电影《小Q》最难得的点在于——

它把镜头对向了导盲犬,为观众打开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甚至从未接触过的世界。

从导盲犬的“家”到导盲犬的诞生,都在镜头之下一幕幕地交替呈现。

甚至,还有很多狗狗的主观镜头。

片中还原了非常真实的导盲犬视角——从视线位置的高低,对自然界颜色的捕捉,到镜头运转的节奏与速度,都是以现实指标为参照的。

观众通过镜头看到狗狗小Q视角下的世界,黑白与金色是其仅有的色彩,其韵动也非常单调。

对导盲犬生存环境和主观世界的直接呈现,为全片搭建了故事与情感的基础,即——关注

影片首先具备着科教片价值,它向观众讲述了一整套关于“该如何培养一条导盲犬”“导盲犬该如何相处”“导盲犬是怎样为人类服务的”等话题的解析。

对于还没有完全了解和接纳导盲犬的当下中国社会,“关注”虽无实际“效益”,却是我们能做的最切实的一件事,也是终将看到成绩的一件事。

目前,中国导盲犬培训基地还很少,而这在国外的兴起则为时已久。培养一条导盲犬从幼犬到真正开始服务人类花费巨大,其价值甚至相当于一辆车,因而,导盲犬一直没能真正走向大众。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导盲犬的普及是必然趋势,关注和了解,则是《小Q》想为观众做的事。

No.2 故事:导盲犬小Q的一生

一只导盲犬的成长大约分为三个阶段——

寄养、工作和养老。

电影《小Q》中用李宝庭(任达华 饰)和导盲犬小Q的故事把这三个阶段完整呈现了出来。

第一个阶段是出生。

出生之后,会有一个特别热闹的“欢迎”仪式,主持人把导盲犬交付给小朋友,这也意味着,导盲犬进入了人生的第一个家庭——寄养家庭。

狗狗进入寄养家庭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它成为一只“社会狗”,它需要与人接触,真正与社会相融。

它将花费一到两年的时间,度过其“青春期”和“叛逆期”,最后则在寄养家庭的协助下,实现对其耐力度、温和度与专业度的考核。

第二个阶段很有意思——速配。

狗狗将找到它的主人,进入新的家庭。

实际上,在专业的导盲犬领域当中,一般不称作主人,而称作盲胞。

主人不光是主人,还是一位因其视障,行动能力受限制的盲人同胞。导盲犬不光要忠诚于他,还要引领他、指导他、照顾他。而这也是导盲犬一生中绝大部分的光阴,其工作时间会耗费八到十年。

接着,它会面临人生的第三个阶段——退休。

这时通常会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照料盲胞主人,直到狗狗生命的终结。盲胞在情感上一定是非常愿意的,但现实情况是是很多人都无法照料自己。

另一种方法则是,小狗可以回到最初的寄养家庭。

很多寄养家庭都在等待那一刻——过了十多年,孩子都长大离家,狗狗却回到了家里。

不同的是当年的狗狗还是生命力无限的小不点,而到卸甲归田的时候,却是一只不久于人世的老狗了。他们陪伴导盲犬走过最懵懂的时候和最衰弱的日子,而这也是全片最为动人之处。

No.3 情感:小Q的陪伴也有终点

片中有两次告别,每一次都让人泪流满面。

第一次是主人的离开。

主人要赴美国治病,没法带上小Q,为了避免离别的场面,他“骗”了小Q默默离开。而这场长长的奔跑和追赶不知道赚了多少观众的眼泪。

第二次,是小Q的离开,这一次再无回头之余地。

影片没有呈现离世的那一幕,却使用闪回的方式,把小Q的十几岁倒退着呈现出来,从十岁、九岁、八岁、七岁、六岁、五岁,直到它刚刚出生,睁不开眼睛的样子。

我们重新回顾了小Q的一生。

大家都说,人将离世的时候,会在脑海中迅速闪回自己的一生,狗狗是不是这样呢?

我们无从得知。

但我们始终觉得,小Q若是回忆它的一生,那一定是非常幸福的。因为,它爱过,也被爱过。

观众看着时光一点点倒退,也许会突然意识到,很多东西是无可挽留的,比如生命。但只要它曾经走过了拥有灿烂光芒的一生,只要它帮助过那么那么多的人,只要它曾把爱带给身边的人,这样的一生注定拥有无限温暖。

正如那句话所说,虽然生命的长度有限,但我们往往用爱拓展了它的宽度。

小Q就这样,走过了它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