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很有意思,还真的就写的很想大部分的家长(包括我自己在内),为了孩子的成长,也是付出了很多,但是,有时候却是适得其反,弄的自己也非常的纠结,对孩子发火了之后,自己也难过的要命,真是觉得带个孩子心真的太累。

  想“管教”他们,反而成了“处罚”,其实,真正的“管教”是起到“教育”的正面作用。

  想想,其实每个孩子,都或多或少的反抗过家长,甚至是,家长们给他们制定的家规之类的。事实上,当孩子挑战父母的忍耐极限时,大多数的行为都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有些时候突然觉得孩子的一些行为,就觉得好像看到了孩子的以后,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就非常的失望,以前的我就是这样,但是在慢慢的改进,要接受,允许孩子犯错的权利。其实就是这样,他们在生活中成长,我们作为家长也一样。

    有类似儿童教育的心理说过,当孩子在挑战我们忍耐的时候,或者作出我们认为不对的时候,他们其实是在表达自己无法理解的感觉,然后从我们的反应中,然后逐渐学会合适宜的掌控自己的情绪。其实细想,说的也很有道理,我们学习一件事情,也不是马上能学会,学会了,也不是每次都会遇到同样的情况,环境下,他们也是要适应,到最后是举一反三的了解更多自己的情绪发泄。

   有很多时候,是不是觉得,我们想叫孩子做某件事,他们都觉得非常的反抗,都会说“不”,说我不想,我不做,我不干之类的。其实为了减少这样权利斗争的僵局和孩子们说“不”的次数,家长们,可以这样做:

1: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尽量给出孩子从两种你都能接受的选择做决定。比如:下午想让孩子不看电视,就让她们选择,你是想做手工呢还是踢足球呢?这样就给他们选择了一样自己目前想要干的事,而就转移了不看电视的注意力。

2:教会孩子礼貌的说“不”,比如:妈妈,我今天真的不是很想做这件事,你可以让我自己决定一下吗?其实,有时候,也要给他们说不的权利。

3:有一种家庭相处的黄金法则:夫妻与亲子之间,比陌生人之间更需要善意和礼貌。其实,说起来这个,我觉得很多都会认为,我们都是一家人了,没有必要这样,以至于现在我都有这样的思维,都觉得他们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不会生自己的气之类的,都会原谅的。其实恰恰相反,最亲近的人也应该需要最温暖的对待,孩子也是一样。

4:家长不能一味的屈服。如果和孩子一直都达不到想要的结果和要求,这个时候,就应该相互沟通再妥协找到双赢的答案。

5:虽然说是权利的斗争,但是要把这个降到最低,给孩子们相当程度的独立性与责任感,让她们觉得拥有权利,自己长大了的感觉,可以自己作决定。

6:将“不”保留在他们真正需要重要的议题中来,比如:可能给他们带来伤害的事情或者其他人,或者会造成伤害的活动或者行为,一定要让她们坚持“不”能的权利。

  孩子的教育真是跟着他们一起成长,家长也是一个学生,也是一个老师,做好自己,孩子才更有信心和有责任心。

​​​​